從千里步道談環保運動

自「千里步道」運動啟動以來,來自環保團體或關心環境生態的朋友之質疑聲音始終不斷。這種疑慮值得重視,尤其可貴的是它源自質疑者對生態環境的熱愛,並以就事論事、直言無忌的態度表達,因此我覺得有義務與大家公開討論。請大家耐心讀完我這封信,仔細想想信中所說有無道理;更歡迎所有關心「千里步道」運動的朋友進一步回應,深化大家討論問題的層次。

自「千里步道」運動啟動以來,來自環保團體或關心環境生態的朋友之質疑聲音始終不斷。這種疑慮值得重視,尤其可貴的是它源自質疑者對生態環境的熱愛,並以就事論事、直言無忌的態度表達,因此我覺得有義務與大家公開討論。請大家耐心讀完我這封信,仔細想想信中所說有無道理;更歡迎所有關心「千里步道」運動的朋友進一步回應,深化大家討論問題的層次。

致所有關心「千里步道」運動朋友的一封公開信

(黃武雄,2006.05)

 

對步道運動的疑慮 信函之一

最近收到很多關於千里步道的信,覺得有些沉重,也相當的擔憂。小小的台灣已因各種污染與破壞,原生物種瀕臨滅絕,千里步道是否正好把全台灣尚殘存的鳳毛麟角的原生物種徹底終結?真令人痛心。我認為應趕快進行的是:萬人護土造林,護生維生,復育各種動植物,並在全台各地由點而面,推廣教育。請各位高抬貴手,饒了台灣最後的寶藏吧!

對步道運動的疑慮 信函之二

幾個民間團體發起,又經一事無成卻急於政績表現的行政院納入政府政策的「千里步道」活動,將於6/11開步走,看來只是一種嘉年華會的型態,看看底下的初步規劃,竟然一條步道「暫估1,000人開步走」,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人持異議,只好我來當烏鴉,希望主辦單位再思量此活動之意義與必要性,不要幾個人喝茶聊天、一時興起之議演變成台灣步道浩劫,不要將來歷史上記載此段「罄竹難書」!慎思!慎思!

 

自「千里步道」運動啟動以來,來自環保團體或關心環境生態的朋友之質疑聲音始終不斷。這種疑慮值得重視,尤其可貴的是它源自質疑者對生態環境的熱愛,並以就事論事、直言無忌的態度表達,因此我覺得有義務與大家公開討論。請大家耐心讀完我這封信,仔細想想信中所說有無道理;更歡迎所有關心「千里步道」運動的朋友進一步回應,深化大家討論問題的層次。

一、

今日的生態浩劫,不是因為人們用兩隻腳走進自然,而是因為每天無數的汽機車上山下海,因為消費文明的大肆擴張,因為工業污染,因為農業濫墾,因為能源浪費,因為人的不安全感無限的膨脹,帶來對物質需索無度,帶來區域資源與市場的嚴重衝突,帶來戰爭。

這二十多年來,台灣山野快速開發,除了消費擴張的因素之外,便肇因於大量汽機車上山下海。為了方便這些汽機車四處流竄,無數四線道的公路出現了,取代過去美麗的鄉道;無數產業道路,或山中小徑拓寬了,水泥牆水銀燈一路舖設到山頂。

我們看到山上海邊,湧入一批批的人潮,其實背後擔任運送的是遠為可佈的車潮。若只靠兩腳移動(徒步或自行車),要蔚為人潮,去破壞山林,並不那麼容易。

千里步道的公民運動,目的之一便是要讓這些原本要依賴汽機車上山下海的人,改用兩隻腳慢慢走進自然,去領略自然之美,愛惜生態的珍貴,而非躲在開著冷氣的汽車裡,呼嘯而過,直接奔向烏來、廬山、阿里山、清境農場,去休閒去消費,把那些美麗的山區變成西門町。

我們不能期望把所有人都禁錮在都市裡,禁錮在KTV或健身房中,藉以保護自然生態。如果我們那樣做,人將更自我異化,變得更漠視自然生態,而把自然萬物徹底工具化,伴隨而來的生態浩劫,將更為慘烈。

所以我們必須同意,人走進自然,不只有它的需求,也有它的正當性;我們必須同意,並設法用最小的代價,使人親近自然。

以兩腳走進自然,便是用最小的代價,使人親近自然的方式。更由於這些人走出汽機車,改用兩腳走路或騎單車,間接抑制了汽機車去消費自然,破壞生態,同時因為人用的是自己的身體­­­而非藉由廠商製造的機器,去感受自然的生息,這時人會去調整自己對自然的態度,重新思索人與自然的關係。

又當人開始感受用自己身體,走進自然的愉悅,他慢慢會站到徒步者與自行車這邊,向汽機車爭取路權。他慢慢會想參與人性化道路的規劃,甚至這些經驗,會讓他不必急著要買一部新車,或在他有一天要買車的時候,也會放棄追逐昂貴的大型轎車。

說不定,有一天他會站出來倡導「便利公共運輸,管制自用汽車總量」的另一波公民運動,站出來倡導「重視行人與腳踏車」的路權運動,或是進一步為保護生態的立法與落實奔走。

這是為什麼籌劃「千里步道」運動的朋友們,敢把這項運動的宗旨,提升到「重建環境倫理,回歸內在價值」的緣故。當然,我們不致那樣的天真,以為這些受到感動的人,不久就會站出來改變世界。這項運動的過程,要不斷創造公共議題,與社會主流價值進行對話,讓社會深入討論價值衝突的問題。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