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之所以把今天的演講取名「鳥瞰圖」,是因我會漏掉很多美麗的花草,這一點請朋友們能夠原諒。
先看題綱(參見本文末附錄)第一段的標題:「十年的社大經驗,見證了社會基層巨大的潛在力量」。我想這句話大家都很有同感。我一直覺得台灣的社會,從教育改革到社會改革,都有一個盲點,這個盲點就是:大人不相信小孩、不相信小孩的潛力;所謂社會菁英不相信人民、不相信民間的潛力。
我自己在永和社大,看到很多各行各業的基層朋友們進到社大,有的過去做仲介,來到這邊發現人生的另一層意義,把仲介公司交由別人去做,自己則在社大潛心經營生態農園;有的過去做布業,積了一點儲蓄,但沒找到生活的意義,來到社大,他開始重新思考人存在的意義,投入很多時間在公共事務上面,在家裡夫妻的關係也大幅改善。有的過去心力完全被束縛在單純的家庭生活,當個家庭主婦,相夫教子,操持家務,今天走出來了,她也開始思考戰爭與和平、討論人的主體性、討論女性主義、討論托爾斯泰與甘地,討論人類的自由解放等等,這些深刻的問題。這些改變在在都讓人感動,在座諸位朋友在第一線上,一定也常會看到類似的改變,興起類似的感觸。尤其各個社大,在地方學方面,都有了很多寶貴的成就。這些成就,經常超出菁英階級的格局,也超出所謂菁英們的想像。
最早社大的規劃藍圖是,進行社會學習、知性反思。用學術性課程做根本問題的探討。然後透過公共參與,最好能輔以社會決策的參與,去催化公共意識的覺醒,進一步讓台灣的社會過渡,走進公民社會。同時提倡生活美學,提倡DIY,透過生活課程充實生活內容,把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投入個人創造性的工作。過去我們的社會資源匱乏,政治保守,每一個人一生所關注的事,只限於家庭與工作,忽略了公共事物,忽略了生活裡的種種美好的事情,我們的意識裡,只有家庭與工作,缺少對生命、對歷史、對人處在這世界的反思,因此瀰漫著一種工具主義的取向,把世間萬物都工具化了。同時,生活中沒有創造活動,生活內容單調貧乏,人生變得枯燥。所以社大開創時,我們也提出生活美學、重視個人創造性的活動。
另一方面,近三四十年,資本主義無限制的擴張,使人變成消費動物。由於過度分工的結果,人失去了自理日常生活的技能,失去了在生活中創造事物的喜悅,只知透過金錢,假手他人。其實生活上做點DIY很有趣,也能滋潤自己的生活。我們希望社大多開設水電、木工、裁縫的課程。很多朋友看我頭上這頂帽子的造型很別緻,會問我:「你這頂帽子從哪裡來?」。說穿了,這頂帽子是我自己手工做的,布料是在垃圾桶裡撿的。我戴了二十年,都破好幾個小洞了,我還在戴。褪色了,我就自己染色。今天面對全球暖化的環境危機、大自然反撲迫在眉睫,我們過度開發的慾望是不是應該節制?喚起另外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新的價值觀?然後透過公共參與,去改變我們的環境,改變我們的社會,甚至改變我們的制度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