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如果說,知識解放是「經」,那麼公民社會便是「緯」。公民社會強調公共性、生活性。這個層面大家的了解比較清楚,今天我就不再多做說明。我想十年社大,在公共參與方面的貢獻最為顯著。像文史探查、建立地方學、城鄉交流、大廟興學、老樹紀錄、河川巡狩、海洋監測、拯救樹蛙、生態農園等等,很多有趣的公共議題在不同的社大發展出來,這些東西是社大十年非常重要的貢獻,台灣能夠由民間在社大的平台做出這樣的貢獻,真是難得。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民間潛藏著社會更新巨大的力量。唯一可惜的是,政府、主流媒體與社會掌控權勢的人,趕不上時代的腳步,甚至不屑改變或抗拒改變,這使得民間這種公共參與的努力,步步維艱,很難提升到影響公共決策的層次。
今早我碰到張建隆,淡水社大的主任張建隆先生,他還講說淡水很多開發案政府不斷拋出來,淡水社大的朋友們只能辛苦的去反對、去抗爭,可是能發出的聲音非常薄弱,還被開發派旗下的黑道勢力恐嚇。
我也看到有些社大熱情洋溢的辦了社區規劃的活動,讓親子在牆上畫畫,塗上大家對未來社區的想像,美麗的願景。可是這些畫畫過了,不會影響公部門的決策。政府樂意撥款補助這種熱熱鬧鬧的社區活動,但無意去理會社區居民提出的願景。不久,某一條道路要拓寬,然後工程進來了,或是某一塊公有地被政府賤賣給財團,什麼願景都消失了。
參與公共事務,卻看不到自己的努力能夠形塑出周遭生活的樣貌,這時候人會感到非常挫折,熱情會被燃燒殆盡,留下的只是無力感,甚至從此變得犬儒cynic。各個社大的公共性課程,每學期都有書面報告,有成果展,大家藉此相互鼓勵,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可是如果始終只是書面,只是成果展,沒有讓他們看到研究的成果、參與的成果一點一滴的融入這個社會,變成這個社會的新樣貌,這就辜負了他們的熱情,對公民社會的催生也沒有太多幫助。
七
在生活藝能方面,社大很多人從這些課程生命得到了滋潤、得到了養分,他們的內在世界、他們的生活樣貌,都變得豐富了。這無疑的是社大另一個重要的貢獻。這十年來,在公共參與及生活內容的充實這兩方面的成就來說,我們應該心存感激,向無數在第一線工作的社大朋友們致敬。
但不論是公共性課程或生活藝能課程的實施,美中不足的,是社大的空間不足。沒有足夠的空間,會造成很多東西發展受限,大家空有潛力但是新的東西發展不起來。例如社團,社團的發展必須要像大學那樣,社團應該有「社辦」,也就是至少有一個專屬於社團的辦公室,裡頭每一個社團有一張桌子。24小時開放。你隨時可以去社辦與社團成員見面、規劃與討論。在那裡想一些東西、相互激盪,甚至醞釀行動。這樣社團才會有自主性,才能發展出它的特色,發展出它的活力,並建立起團員彼此之間的情誼。
可是今天我們的社團不是這樣。沒有空間,社團課程就只能用一般上課的方式,每週聚會一次,還要另聘講師或社團顧問去帶。我們所缺乏的只是空間,因為社大寄居於現有國中或高中,一兩千個學員的學校,只有一兩個專屬的辦公室,作為全校行政辦公之用。幾乎所有社大都面臨這樣的窘境。台南社大可能是唯一的例外,本身擁有一棟舊大樓,就這樣台南社大的很多課程也因此如虎添翼,成就特別耀眼。
足夠的空間對社大的發展是非常關鍵性的。由於空間不足,社大裡頭各個班級之間、學員之間的互動很難提升,橫向的、自主的聯繫很難發展起來,各個社大的文化特色也不易形成。由於只有垂直的關係,凡事要仰賴行政辦公室花很大的力氣去推動,這使得事倍功半。即是生活藝能的課程也因空間不足而使得發展嚴重受限。譬如說木工課,如果社大有固定作木工的場地,那麼修課的學員便能夠隨時去做木工,一下子就會發展出很多好玩的東西,同樣繪畫課,攝影課,餐飲課都是這樣。
社大沒有圖書資料室、沒有社團辦公室、沒有聯誼室、沒有討論室、沒有DIY工作坊,這個困境是亟待突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