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十年「鳥瞰圖」

frog 不是像中國文化裡頭所說的井底之蛙。正好相反,frog 處在研究的第一線上,非常犀利、非常深入地去了解世界,儘管是局部的世界;bird 則在天空飛翔,牠看到的東西,相對模糊,但因為牠全面俯瞰,牠知道如何把不同的事物連結在一起。bird 看問題的角度,比較是抽象的;frog 則對具體而特殊的事物,提供銳利的觀察。

      社會學習應該普及於全民,目前社大的學員,多屬中產階級,也較少男性。這背後有很多結構性的因素,當然包括低收入戶的學員學費沒有辦法減免或補助等等。同時也因為社大不給學位,所以中年男性缺少誘因進來,他們肩負養家的經濟壓力,學位有助於階級流動,本身便構成一種現實的誘因。這些都是關鍵的問題。張則周教授早在社大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呼籲政府應該補助收入偏低的學員。顧忠華教授林朝成教授與我個人在社大成立之初,也積極要求政府讓社大能夠頒授學位,可惜社大內外一直有不同意見,社大運動已屆十年,這些關鍵性的問題都要從長計議。

關於頒授學位,這已經是爭議了很久的問題,十多年來我也寫過幾萬個字討論它的必要性。今天就不在這裡重覆。政大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成立之後,以政大在學術上的高度,如果能在知識解放及為學位鋪路這件事情上面,扮演前面提過的bird的角色,那麼整個社大運動將會脫胎換骨。

我先簡單提幾個具體的建議:

第一,政大能不能考慮發展成社大學術課程的長期研發中心?這個中心不只協助各社大現在的學術課程繼續發展,而且要建立起整個經驗知識的體系。我讀了馮朝霖教授所提出的政大研究中心的規劃書,好像馮教授本來也期望要做這樣的事。

再來是成立一個教學中心,在政大規劃一些學術課程,開放各地的社大學員來教學中心上課,補修學術課程的的學分。師資可以從各個社大借調,或由政大從外面遴聘。因為目前各社大很多學術課程選修的人數太少,因而流課,不然就是降低課程的水平,來遷就選課市場。在政大開學術課程,集中上課,就不怕人數不足。這樣台北近郊一些社大的學員,會有機會來政大選到好的學術課程,政大研究中心多少也有近身接觸社大的經驗,部分培養frog的直覺。當然,教學中心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在各個社大設置分處,協助開授學術課程。

第三,由前述社大學術課程的研究中心、教學中心,協同各個社大、全促會,在教育部的鼎力支持之下,尋求跟現有的公私立大學,或空中大學合作。目前空大跟社大的合作,由於觀念不一,對社大的發展沒有太正面的影響,不過雙方的合作可以重新再談。用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去跟空大,或跟其他公私立大學合作,來提供學位。但對於修習這些學術課程的學員,要加計他們在各個社大的公共跟生活課程的學分,頒給他們學位。這樣的話,社大也會吸引一大批中年男性進來。

為什麼我老是念念不忘中年男性?講個小歷史,1997年由顧忠華教授召集,在政大開第一次社大籌備會議時,夏鑄九聽到我在強調男性學員時,就對我說「黃武雄你不行,你這樣是對女性有偏見」,我回答他:「正好相反,如果社大要對這個社會有影響,一定要讓男性參與社大的學習,改變主流價值觀,尤其中年男性。這是男性中心的社會,社會若要改變,男性的價值觀就不能不改變。」後來有句話「男性愛成功,女性愛成長」就流行起來。

對教育部來說,現在是執政黨完全執政,這是一個創造政績有利的時機,應該重新考慮修法,讓社大可以頒授學位,提升主流價值的水平。這十多年來,社大在顧教授、彭明輝教授、跟幾位朋友的努力之下,不斷地擬出符合現實的法案,例如「開放大學法」,「學分銀行」。這些要透過修法,或是法令的鬆綁,去開拓一條新的出路。這樣社會學習才能全面進入另一個新階段。朱司長也有過一個「實體社大」的不錯的構想,可惜我到現在都還沒有機會看到書面文字,仔細了解他的構想。無論如何,大家在各方面的努力應該結合起來,趕快讓社區大學邁進一個新的階段。

好啦!把社區大學弄好,作為台灣耕耘「社會學習」的據點,深化民主,開啟新文化,這是我1997年社大發展之初的夢想。十多年下來由於大家的辛苦經營,結合眾人的智慧,堅持不懈,這個夢想出現了契機,全台灣已有近一百所的社區大學分佈在各個縣市,許多方面的努力也已開花結果,展現了耀眼的成績。但我原來空想的部分,或許因為社會條件不足,或許因為菁英主義的強勢,始終停留在空想。說明白,那空想的部分不過我作為bird的主觀願望罷了。

謝謝大家!

 

附錄:社大十年鳥瞰圖(題綱)

(一) 十年社大經驗,見證了社會基層巨大的潛在力量。

社會學習,知性反思。

公共意識:公共參與 → 社會決策 → 公民社會。

生活美學,生活技能,DIY,生活態度。

以 知識解放(根本性) + 公民社會 (公共性,生活性) 為經緯,均衡發展學術性,公共性,生活藝能性等三類課程。

(1)十年社大,在公共參與方面的貢獻,最為顯著。如文史探查、建立地方學、大廟興學、城鄉交流、 老樹記錄、河川巡狩、海洋監測、拯救樹蛙、關心生態保育…。可惜不易提升到影響公共決策的層次,參與者不易看到改變社會樣貌的回報,成果停留於書面報告及相互鼓勵。如社區規劃,環境急速變化,鄉愁,無力感, 燃燒熱情…

(2) 在生活藝能方面,各社大課程也活潑多元,改變並豐富了無數人的生活內容。但DIY限於空間及物質支援薄弱,不易成氣候。另外,可以考慮技能課,由社大參與證照制度。

(3) 由於使用空間普遍不足,社團活動受限,開展不易。公民自主性,需要足夠空間才得以展開。圖書資料室、社團辦公室、聯誼室、討論室,DIY工作坊….

【社會學習應普及於全民,不宜只施於中產階級。收入偏低之學員宜考慮免學費,此事應由教育部統籌補助,不宜委由各社大辦理。】

 (二) 知識解放方面,因外在條件不足,無法穩定發展。

(1) 什麼是知識解放[註1]

(2) 早期汐止社大[註2] 、永和社大、文山社大都曾開出比照大學水準之課程,但因無學位支撐,無法吸引足夠學員上課,致胎死腹中。此足以證明早期社大辦學者,有能力辦比照大學水準之社大,或社區學院。

(3)「政大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有「建立社大課程,及發展經驗知識庫」之議,計畫已甚為周延深密。可否進一步考慮為社大學術課程,進行下列工作?亦即分設

(i) 學術課程研發中心:不只研究社大原有課程,並從經驗知識的本質,系統性的規劃新的學術課程。

(ii) 學術課程教學中心:幾年之後,在教育部的協助下,找適當地點,選聘講師,開放各地社大學學員,來教學中心上課,得到學分。並在各社大設置分處,協助開授學術課程。

(iii) 由學術課程教學中心,協同社大全促會,在教育部支持下,尋求與現有頒授學位之公私立大學(如空大)合作,對學員加計其在各社大之公共及生活課程學分,提供學位。 (4)教育部宜依據過去社大全促會草擬之「開放大學法」,及「學分銀行」構想,在目前執政黨完全執政之有利時機,推動修改「學位授予法」,並擇試點,成立社區學院,開啟社會學習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三) 寓社會學習於社會重建:找試點規劃社區發展中心[註3],將社區大學設於社區發展中心。後者包含:社區大學、社區大學文化中心、社區營造及規劃中心、社區圖書館、劇場舞台、球場運動場、游泳池、里民大會、社區教育委員會。把社會學習、公共參與、社會決策,生活美學等,融為一爐,進一步催化公民社會的實現。

[註1]《學校在窗外》(黃武雄/左岸),頁110-103。

[註2]汐止社大,1999課程手冊。

[註3]《台灣教育的重建》(增訂版,黃武雄/遠流),頁19-40。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