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的取捨 (2015.03.23)

台大不只是1928年的台大,也不只是2015年的台大,它還會是2115,2215年的台大。親愛的今日的或明日的校友,牛津大學有多少年了?

受邀參加「五十聚會在台大」,我欣然答應的下一刻,便意識到校門口因興建人文大樓,延宕四年的兩難。

文學院空間嚴重不足,學校應該盡一切可能,早早提供空間,讓同仁與學生靜下心來從事研究與教學。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

昨深夜接主秘林達德教授寄來相關資料,其中包括人文大樓的設計說明與學生會的聲明。從林主祕苦口婆心的解釋、學生會強調尊重校內民主的立場,都可以看出大家為解決文學院師生的困境,所做的努力,令人感佩。

目前文學院燃眉之急的需要,固然要面對,但純就台大校園長遠規劃的角度來看,人文大樓經四年討論,所做出的設計,還是明顯看出空間擠壓的缺陷。

與這兩年緊鄰辛亥路,蓋起社會科學大樓一樣,人文大樓也給人一種「台大建築物在向週邊溢出」之感,只能用突兀兩字形容。社科院向北溢出,人文大樓則向西。

同時以目前定案的量體,人文大樓確實像一塊巨大的積木,硬要擠入校門口旁的有限空間;與拐個彎越過內斂的校門口,在歷史中靜靜沈思的傅園毫不相稱。

我深深了解文學院師生流離失所之苦,但美感與歷史究竟是文學的核心。在兩難之間我們如何取捨?只有把時間尺度拉長,我們才恍然看出今日爭議的是非,在歷史中看到真實。

台大不只是1928年的台大,也不只是2015年的台大,它還會是2115,2215年的台大。親愛的今日的或明日的校友,牛津大學有多少年了?

張小虹教授與一些同學的努力與堅持,我尤其肅然起敬。我支持她們所提出的移地興建,如果執意在校門口蓋人文大樓,量體也要再大幅縮小,想想如何與傅園相稱。

楊校長就任不久,以他的平實、務實與視野,應可寄望他以他的新作風,協調出新的可能,儘早安頓文學院師生的去處,並傳承台大在歷史中雍容的、沈思的行跡。

 

本文刊登於蘋果日報《即時論壇》(2015.03.23)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