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前天晚上完成的文章,一萬多個字。寫了十幾天,終於完成了。
前天恰好是410。
1、
3月11日,初春的艷陽天,幾位老友相偕來訪,座中有政大教授顧忠華、前中時副總編唐光華、華梵大學教務長蔡傳暉,還有,永和社大的大領班張素真。
他們要我寫一篇實驗大學的構想,就像1998年我寫那篇〈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那樣。
這次大家要我寫一篇〈實驗大學芻議〉。定位在:知識解放與博雅教育。
去年底,立法院修改實驗教育法,實驗教育已經可以延伸至大學。唯學校規模限制在招收學生500人之內。
早先閣揆林全,與潘文忠教長,都支持這個想法。去年10月潘部長與主祕朱楠賢,來山上看我,則特意提到這件事。
這次修法,是台灣教育自由化的一大步。
2、
一個月前,老友顧忠華等四人,連袂出現在農舍,讓我想起20年前的舊事。
1997年,我在中國時報第四版寫了一篇長文,標題是〈深化民主 發展新文化〉,內容主張:社會全面學習是1987解嚴後,民主深化的一環,並強調普及社區大學作為落實公民學習的實體。
老顧與光華,就在中時文章刊登之後來訪。那時我還在重病,他們兩位說要扛起責任,找一些朋友,共同催生社區大學。
熱情令人動容。
幾年之內,近百所社區大學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紛紛成立。
今年社大的盛事,是20週年慶,雖然我自己素來不喜歡參加儀式,能免則免。
社大成立之初,有両個主軸:「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20年來社大對台灣公民社會的形成,貢獻有目共睹。但在知識解放這一條主軸上面,由於社大爭取不到學位,學術課程很難發展。
剛修法通過可以創設的實驗大學,正好是20年後,要補足知識解放這條主軸的再出發。
3、
幾位老友熱情如故,我則垂垂老矣。長江後浪推前浪,實驗大學創設構想,理應改由中生代提出。
我以時不我予,盡力推辭。
我剛寫完幾何書稿三大卷,出版工作繁雜,加上全書打字軟體不一,格式整合困難。我細細述說,自己不得不推辭的理由。
不料唐光華忽然將我一軍,唐兄是唐鳳的父親。他一口承諾會找唐鳳出手幫忙。我只好服輸,當場簽了城下之盟。
唯替自己留下一條後路:我只承諾撰稿,不涉入推動與辦學。
4、
20多年前,就因不夠聰明,未預見自己一旦起草辦學方案,再難脫身。1999年推動北縣五所社大,由於病體在身,自承心力不足,無法両頭兼顧,只好辭去台大專任教職。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這次我與老友們勾勾小指頭,不簽賣身契。但說話算話,用二十幾天工作的空檔,構思實驗大學的性質,取名「通科大學」,逐字寫下這份
〈我們該辦什麼樣的通科實驗大學?〉
請注意這標題有玄機。
我不是寫「要辦」,而是寫「該辦」。
一字之差,不可以道里計。
5、
又是萬言書。麻煩大家細細讀、慢慢想。其中有很多媒角,環環相扣。
表面上,這只是未來可能出現的,某一類型大學辦學的構想,名之曰「通科大學」。
其實文中道出幾十年來,台灣大學教育的弊病;往下延伸,也正是台灣小中學教育的癥結。
又註:此為作者原始版,我個人色彩太重。日後經過諸友討論,會出現遠為持平的合議版。
黃武雄 2018-4-12
———————
我們該辦什麼樣的自由大學?
—創設通科實驗大學芻議
(作者原始版)
/黃武雄 2018-4-10
A. 主軸
A1 (整體了解)
重視整體了解,深入各個領域的知識。
A2 (知識經驗化)
知識是人類在不同時空之下的重要經驗。知識的學習,不能從真實世界抽離,也不能與學習者的主體經驗切割。當前教育主流的套裝知識,必須經驗化。
A3 (學習自由與彈性)
以學習者知性的成長成熟為主,充分賦予學習自由與彈性,回歸學習者的主體性(但非遷就個人既定的興趣或偏食)。
B. 背景
B1(領導階層的視野)
台灣社會缺少能深入真實世界、又具整體視野的知識份子。台灣有專才,有高學歷的技術人員,但缺乏視野廣闊又能深刻掌握問題的人。
各領域的領導人才,其培育過程都限於專業。雖然有些人才在專業上,有傑出的成就,但其養成過程,限於套裝知識的訓練,後來不是缺少知識廣度,就是缺少草根體驗、缺少透視真實世界的能力。
由於領導階層視野狹窄,國家社會的發展,不易健全的步上軌道。
B2 (知性的成熟)
當前台灣各大學基本上是分科教育,目的是為了訓練各行各業的專才。它的源頭來自社會普遍有這樣的心理:讀大學是為了日後謀得好的出路。
事實上,以今日知識量急速爆炸的現況,真正的專業訓練必須提升到研究所以上。大學畢業,在專業方面的訓練只是起步,還不足以勝任好的專業職位。另一方面,知識的面向偏窄,不足以使人達到「知性上的成熟」。相對來說,較之歐美社會,台灣大學以上畢業的人,知性成熟的年紀偏晚。
況且進大學之前,便以未來出路為導向選擇科系,學生一般很難有投入本科系的熱忱。多數學生徒然蹉跎四年歲月。
這是當前台灣各大學的教育困境。通科實驗大學的想法,是改以自由、彈性、生動並減壓的方式,吸引年輕人接觸各領域的現代知識,培養其知性、激發其知識熱情。
大三之後,並加選主修專業。這樣可使學生在畢業之後,對於認識世界有一定的成熟度,同時也了解專業的起步,了解專業的況味,不致於廣而不實。
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知識熱情,會使他學習什麼都變得有效,而且遠為深入。
通科實驗大學畢業之後,有兩種選擇:
(1)直接步入社會就業。由於其相對成熟的知性,會使得他在職場容易進入狀況,學習的效果好;
(2)若想深造,則進研究所,例如一些學士後的碩士班,或靠已養成的自學習慣,補修專業學分,快速趕上進度。
就出路來說,上通科實驗大學的特點是:畢業之後有廣泛知識的背景、有學習的熱情、更有成熟的知性。這會使通大的畢業生,往後在職場或專業方面,做出較好的成績。
B3 (競爭心與價值形塑)
大學教育分科系的制度,是資源匱乏時代的產物。就個人來說,是為了謀求好的出路,就國家社會的立場,則是為了人力規劃而設計。
但把教育導向純然追求利益的目的,顯然會使年輕人價值錯亂。競爭力是大學教育不斷被標榜的口號。
可是,人的競爭力從哪裡來?驅策「人與人爭」的心理,會使人產生人比人的競爭心。固然這種競爭心會促成某些人在專業上有些成就,但多數人卻因此扭曲心性,終生變成不快樂的人。除了爭取社會地位與財富之外,與真實的人生疏離,思想阻滯,或自我膨脹、或消極度日、或遁入神秘主義以逃避現實。
人活在世上必須有競爭心才能活得真實。但這種競爭心,不是「人與人爭」,而是「人與事爭」。
「人與事爭」的競爭心,與生俱來,是一種生命的熱情,一種探究世間萬物的好奇。人類文明偉大的成就,多半來自這種探究世界萬物的熱情。
受台灣考試教育長大的人,一般競爭心強,但競爭力弱。這是本末倒置。天才數學家Grothendieck,講過:「追求credit,會阻斷人的想像力」。這話顛覆很多人的認知,充分說明了「人與人爭」與「人與事爭」的巨大差異。
一個人忘卻「人與人爭」,熱情投入「人與事爭」的志業,後來自然會有很好的競爭力。競爭力不需刻意強調,只要人對生命熱情、對世界熱情,競爭力便會隨之而來。
十七、八歲是人步入青年,形塑自己世界觀的重要階段。通科實驗大學,就是要重新孕育人生下來就有的「人與事爭」的生命熱情,鼓起學習者對知識的熱情,回歸人的主體性;用自由而生動的方式,找到自己終生的志業,與人生的價值。
B4 (知識倦怠)
台灣有很多人擁有高學歷,可惜對知識充滿倦怠感。事實上,在求學的過程中,他們就從來不曾對知識感到興趣,只學會善於考試。
問題出在填鴨式的中小學教育,以及為謀求出路而分科系的大學教育。
多數人耗費十多年的青春歲月,所學到的知識,不過是謀求未來出路的敲門磚,自己對知識本身並沒有好奇,更沒有深一層的體會。尤其一路所學,都是蜻蜓點水的套裝知識,所學到的只是知識的皮毛,沒有血肉。多數人讀了十多年書,對知識反而倒盡胃口。
一旦離開學校,除了專業所需,更是不想再接觸書本,頂多碰碰工具書、或理財致富、或心理療癒、或宗教救贖之類的書,對複雜廣濶、詭譎有趣的真實世界,沒有一點好奇。
事實上,什麼是知識?知識是人類在不同時空之下粹取出來的深度經驗。人對知識倦怠,就相當於自我封閉在自己的職業,與所謂心靈的小天地。因此踏入社會不久,人的成長便告停頓,思想變得僵固。
可是這些知識分子,正是帶領國家社會創造新價值的菁英。社會菁英們的心智封閉,停止成長,就等於社會停止進步,社會不再進行內省與反思中,不再與時俱進。
另一方面,時常接觸好的書,會激發靈感。台灣各行各業領導階層,創意有限,原因之一是知識倦怠,不習慣看書。人許多好的創意,來自某種不同經驗的激盪與啓發,書本是重要的觸媒。只看工具書與專業書,使人缺乏想像力,思想變得平庸。領導階層因此失去很多創新的機會。
通科實驗大學將改換另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習者的主體性,將套裝知識經驗化,激發學生了解世界的熱情,導引學生用整體了解的態度,迎向未來的世界。
B5 (新博雅教育與心理健康)
通科實驗大學所實施的,基本上是博雅教育,但它並非古典博雅教育的回歸,而是因應現代複雜社會,發展出來的,一種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新博雅教育(Neo libreal-art education)。
它的目的是要培育眾多有知識、有勇氣,真誠面對世界、面對人生、面對自己的自由心靈。一個多世紀以來,台灣歷經外來統治、戰爭、戒嚴、資源匱乏、價值錯亂、文化斷層、權威控制、經濟起飛但思想封閉,失語症、失憶症….等等的困境,人們心底積存了難以計數的創傷。
進入21世紀,台灣政治雖然開始民主化,社會力步步釋放,年輕世代的聲音逐漸凝聚,發揮影響力。但台灣社會深層的心理創傷依舊,封建包袱未。經濟發展仍然掛帥,凌駕各領域的需求。
教育雖然開始鬆綁,但根本定位未及有效改變。在超資本主義激烈的競爭,與時間驅策下,大部分人,不只年輕人心力耗盡,茫無所依;一般人的壽命雖然延長,但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症狀處處浮現。
通科實驗大學所提倡的新博雅教育,有助於現代生活的心理健康,或許是社會精神症狀的一帖關鍵性的葯方,人們通過知識、通過討論與實踐、通過愉快的互動與創造、重新認識世界、認識人生、認識自己,以自身的體驗作為主體(即主體經驗),解除過去在套裝知識底下,接受教育的權力關係(包含上對下的師生關係),連結不同時空之下人類的深度經驗,去重塑新的自己,迎向新的人生,新的世界。
B6 (反思文化與菁英)
知識菁英帶領社會文化的走向。但台灣歷來的菁英教育,欠缺知識的廣度,又欠缺歷史縱深的認識,致使經濟繁榮了、物質富裕了,但社會文化停滯不前。
兩個多世紀以來,西方歷經啟蒙運動,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潮,植入菁英文化的根部,社會思想不斷辯證;理性主義、浪漫主義、人道主義伴隨著基督教文明的底襯,相繼抬頭,又不斷面對批判,不斷辯證翻修。
華人社會雖也步入現代,但文化的基調仍然抱元守一,深陷於傳統信仰,無需面對思想挑戰。
眾多的知識菁英,不只未經知識與理性的洗禮,學會尊重事實,反而帶領社會漠視事實,走入神祕。甚至以「後現代」之名,加入反智的行列。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到了21世紀,已進化到超資本主義(super capitalism)的新階段。文明與自然如何調適?在大自然反撲之前,人類如何發揮理性的力量,讓人類的物種,連同珍貴的創造文明,永續發展下去?這是知識份子不能逃避的責任。
換句話說,擴張主義、神秘主義,還有,上個世紀留存下來,到這個世紀以更變化莫測的形式,深入人心的集體主義(包括源於自卑的民族主義),是當代人類社會亟需深刻反思的課題。
這三大主義深入人心,需要新一代的知識份子進行總盤點。可是目前台灣分科系的大學教育,無法培育出衆多具有這種視野與批判力的知識菁英。通科實驗大學的創設,也是為了因應這樣的時代需求。
C 修業
C1 (純學分制)
通科實驗大學,以下簡稱「通大」。通大採純學分制,學生修完128學分,並満足修課規定(見下文課程架構圖Fig.A及相關説明),則取得大學畢業證書,頒授學士學位。
不規定修業年限。
1 個學分,相當於每週上課1小時,共18週。但上課的時間、地點皆保持彈性,例如可上9週,每週2小時。地點也不限定共聚一堂,例如可採網路群組遠距討論。
C2 (入學資格):
凡高中畢業者,皆可申請入學。若未持高中學歷,可於入學後,依學力鑑定通過與否,決定逕自修課、或進入先修課程,補足學力。
C3 (通科與主修)
通大不分科系,但學生在大三之後,需選一專業,作為主修學科。例如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生物學、物理學、數學等。
C4 (授課與學習)
通大授課與學習,保持多種彈性,重視學習者與教師的授課自由。但最小化師生之間的權力關係。
教學的形式,有時仍沿用傳統的講課,但一般著重
「閱讀-討論-實作」
的模式。例如組讀書會、自學、共學、戶外體驗等。
學生個人亦可參加國際各主要大學的開放課程(open course);可申請自學、或到其他大學選課。但需委請本大學指定之教師,掌握其上課狀況,並作期末評鑑。
通大鼓勵與外校進行教學合作、交換教學等計劃。
C5 (P-N-I 評鑑)
每門課程期末評鑑,只評P(pass及格) 與 N(none pass不及格)両種。
對於表現非常傑出之情況,可評以S(very special),以資鼓勵。
反過來,學生若進度落後,或表現略差,經評為不及格,仍可以與授課教師商量,改評以 I (指未完成incomplete),在半年內靠自學,再向原教師申請重新測試。
C6 (社大與(副)學士學位)
現有各社區大學學員,可持社大修課證明,至通大加修專業學術課程,達一定學分數,可申請通大(副)學士學位。相關修課規定,由通大與社大協調後決定。
D 課程
D1 (課程特性)
通大課程涵蓋:
人文學、社會科學與哲學、自然科學與數學,等三大領域的現代知識。
尤其重視回溯其歷史,了解知識創造的起源與過程。
據此回歸:
「知識從哪裡來?」
「知識有多可靠?」
「知識是什麼?」
這些認識論的根本問題。從而了解什麼是懷疑精神。
同時,通大重視博雅教育,其中主題課程,目的在於把套裝知識經驗化,例如法國大革命與近代世界的形成、大正文化與台灣知識階級、歌德與浪漫主義、杜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安部公房與沙丘之女⋯等。
D2 (課程概要)
通大課程分両大範疇:博雅範疇(72)與專業範疇(45),其中博雅範疇必須選修72學分,專業範疇必須選修45學分。
博雅範疇(72) 含核心(42) 與主題(30) 兩大類課程。
專業範疇(45) 含基礎與進階(至少12學分)兩大類課程。
總共有四大類。
另外,還有先修課程(0)與英文訓練課程(8)兩大類。
為使課程一目了然,製課程架構圖如Fig.A,其中:
核心 14門(42)
表示核心課程必修14門,以每門3學分計算,共42學分,餘類推。但一門課不一定硬性規定3學分,可以是1學分,也可以是2學分,或4學分以上,視情況所需而定。
D3 (課程架構圖)
D4. (核心課程42學分)
核心課程[LC],提供現代知識份子必備的素養與能力,含:
[EW] 表達與精讀 2門(6);
[RM] 推理與數學 2門(6);
[LC] 文學經典 2門(6);
[PS] 哲學史、科學方法 2門(6);
[AM] 藝術與音樂 2門(6);
[SH] 運動與健康 2門(6);
[IN] 個人與集體、自然與文明2門(6)。
核心課程共42學分。
D5 (核心課程的意涵)
核心課程一方面提供學生處於現代社會必備的文化素養(但不是教養),另一方面做好準備,使學生能真切了解複雜詭譎的世界。尤其是獨立思考與批判的能力。
什麼是批判?如果知識是人類在不同時空之下的經驗精華,這些精華如何有效的變成學習者主體經驗的一部分?人是活的,每個人的心智,都必須是不斷辯證的有機體。學校不應該用傾銷的方式,把知識直接輸入學習者的腦袋,變成學習者的教條,而應該讓知識與學習者的主體經驗不斷發生碰撞,不斷發生矛盾與牟合。這兩相衝突與牟和的過程,就是批判,就是有機的學習。同時,人所處的時空不斷轉變,人所面對的世界複雜詭譎又不斷變化,一套既定的知識體系,不論在知識體系的內部或在體系的邊緣,必須不斷受到質疑,不斷受到挑戰與辯證,才能是活的,才會有效的運用在新的局面、新的時空。只有這樣,知識體系的運用才能相對的,取得一致性、普遍性與有效性。而這樣內外的辯證就是批判。
另一方面,就在這不斷辯證的過程,人照見了自己,照見了學習者自己思想的不足,與心理弱點,讓人看見自己。
核心課程除了為學習者提供必要的文化素養之外,就在孕育人獨立思考、進行批判與辯證的基礎能力。
數學使人回歸根本;哲學史使人學會辯證,看到來回辯證與批判如何進行;文學使人重構價值;藝術使人了解自由。核心課程要提煉出這些基礎領域如何發展、如何思考的關鍵元素。另外,對於當前人類所面對的兩大課題——個體與集體、自然與文明,也須提供必要的準備。
在下文「F課程補述」中,將進一步對核心課程逐科解說。
D6 (主題課程33學分)
主題課程屬博雅教育的一環,把套裝知識經驗化,用專題與故事深入各領域,催化知性的成熟。主題課程最能呈現通大教學多元活潑、生動有趣的一面。
用讀書會、自學共學、選修外校課程、或網路開放大學課程等方式進行。學生可以自組課程,並請教師協助。
課程各有主題,可以五花八門,以下所列只是舉例。從這些例子,多少可以窺見未來主題課程的層次、品味與格局。例如:
近代世界的形成
蘇格拉底與希臘文化
歐威爾與1984
弗洛姆與社會心理學
涂尓幹、韋伯與馬克思
國富論與資本論
環境與氣候劇烈變遷
希臘神話、希臘悲劇
莎士比亞戲劇
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
人類的故事
馮友蘭與中國哲學史
西洋哲學史
基督教史
梵谷傳與近代西方藝術
法國大革命與近代世界
資本主義的衍化
歌德與浪漫主義
音樂史與近代音樂
日本近代小說選讀
日本明治維新
戊戍變法與明治維新
大正文化與昭和史
宋代士大夫與理學
儒家理性與滅神論
宗教信仰與社會
佛教教義與佛教文明
范縝與梁武帝神滅論戰
鹽鐡論戰
Schumacher與「小就是好」
台灣歷史圖說
L. Fischer與甘地自傳
蘇東坡與王安石
馬奎茲、福安提斯與魔幻現實
環境啓蒙與鯨背月色
小王子與兒童文學
從聖西門到芬蘭車站
各國文學選讀
安部公房與沙丘之女
霍金斯與時間簡史
愛因斯坦傳
時間的長河
混沌與複雜
基因圖譜與基因聖戰
演化論
數學是什麼
數學的意義內容與方法
大正時期與台灣知識階層
馬偕時代的台灣社會
台灣與世界專題
平埔族的消失與原住民文化
原住民語言
現代社會的弱勢階級與族群
西蒙波娃與內在革命
六〇年代的反戰與思想變革
……………
………
…。
上列課程與書本,只供參考,用來了解主題課程的走向。
通大師生可以一起提出課程、一起找書及網路資源、一起共讀。打開學習者的經驗世界,包括對自我、對人生、與歷史縱深的認識。
但必須有書籍可以閱讀,不是只靠教師講解。
主題課程共33學分。
D7 (專業課程45學分)
專業課程含基礎與進階。基礎專業課程為現今大學各學科的入門課程。屬必要的套裝課程。
例如:
經濟學原理、社會學理論、法學緒論、普通物理、微積分、經典文學選讀、西方哲學史、漢語語言學⋯等。
進階專業課程,為各專業進一步的課程,例如經濟思想史、貿易理論、階層與社會流動、刑法民法、量子物理、微分方程、存在主義哲學、東南亞史、英詩選讀、莎士比亞戲劇、漢語的流變。
專業課程共45學分,其中18學分為主修學科;主修18學分中,12學分必須為進階。
專業課程雖為套裝課程,但盡量用『上課前先閱讀,上課時討論』的方式進行。
D8 (英文訓練課程8學分)
英文訓練課程的目的,是便於學生在通大上課時,可以接觸國際開放大學課程,並養成終生閱聽英文,了解世界的習慣,故以聽與讀為主。
課程採取有效的密集訓練。視情況需要,可利用暑期班進行。英文訓練課程每門2學分,4門共8學分。
D9 (先修課程0學分)
先修課程,是針對剛進通大,未持高中學歷者,補足其學力。基本上以中文書寫、中學數學(Pre-Calculus)為主。
先修課程,無學分。
D10 (修課分佈)
通大每一位學生需修:
核心課程14門(42);
主題課程11門(33);
專業課程15門(45),其中人文、社會、自然等三大領域各至少3門(9);
專業課程含主修學科6門(18)。這6門主修課程中至少有4門(12),屬進階專業課程;
又必修英文訓練4門(8),每門2學分-但若經評鑑特優,可以豁免,轉修主題課程或專業課程。
以上共計128學分。
D11 (主修示例)
學生選主修學科,若以主修數學為例,學生必須完成:
專業課程6門,例如:微積分両學期 [基礎]
及
微分方程、線性代數、高等微積分兩學期。後4門係進階課程。
若以社會學為例,學生可以修社會學概論 [基礎]
及
社會思想史、大眾媒體與社會、社會心理學、性別社會學、宗教與社會。
後5門為進階課程。
E 設校與師資
E1 (國立或公辦民營)
由教育部籌設,成立北中南東四所國立通科實驗大學。
各所通大,亦可考慮用「公辦民營」的方式經營,以維持更大的彈性。但經營者、創校者、校長與教師,必須具備有公信力的學術背景。
E2 (籌設初期)
初期可考慮先籌設台北通大,累積經驗。再分期擴建中南東三所。台北通大的設校地點,可以選在台北近郊風景宜人之處。並在最靠近之捷運站,設接駁車,密集來回於捷運站與台北通大之間。
E3 (通大經驗推廣)
如果數年之內,通大實施成效卓著,可推廣至現有某些分科系的大學,由教育部接受學校申請,核准現有公私立大學轉型為通科大學。
同時亦開放民間創設新的私立通科大學。
E4 (校園互動空間)
通大的特點之一是,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有密集的知性互動。因此校園的設計,尤其著重自然的、舒適的、便於討論的互動空間。
例如室內戶外,處處有舒適的互動空間,置放沙發、桌椅、黑板、草地、樹蔭、台階。
E5 (各類課程師資)
通大的專任師資以精簡為主。師資規模約略如次:
核心課程專任教師10位。
專業課程專任教師30位,其中人文、社會、自然三大領域各10位。
核心與專業課程之專任教師,亦帶引主題課程。
主題課程,聘2位專任教師,協助規劃主題課程。
英文訓練課程,聘2位專任教師擔任。
專任教師共44位。
所有課程,視需要可聘兼任教師,以約聘方式擔任。
E6 (教師特質)
通大專任教師必須具有專業學術背景,對世界充滿好奇,對知識充滿熱情;有經常閱讀雜書的習慣,有足夠的知識廣度與深度。
E7 (教學委員會)
通大設「教學委員會」,由專任教師12人組成。人文、社會、自然、核心、主題等五類課程,各推派教師2人參加。另先修與英文訓練,分別推派1人。這是通大重要的教學決策單位。教學委員會處理彈性修課的各種特殊狀況。
每學期上課前,由教學委員會安排專任教師輪值,讓學生有機會諮商選課相關事務,並聽取教師方面的建議。
E8 (行政人員)
學校行政主管,由專任教師擔任。
行政職員,以約聘方式擔任,協助學校各種事務性工作,亦鼓勵學生以工讀方式,參與學校行政事務。
F 核心課程解說
核心課程逐科分析:
F1「表達與精讀」:
近十多年來大學人數暴增,大學平均的基礎語文能力難免下降。另一方面,網路時代來臨,多數人在網上使用文字,書寫普及,但「精準」的掌握退化。尤其資訊量流動快速,一般人看文章一瞄即過,囫圇吞接收,經常誤解原義、反而阻滯溝通。作為現代社會的知識份子,準確表達與精讀,是必要的素養。
F2「推理與數學」
推理與邏輯,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基礎能力,但在東方社會,除日本較早現代化之外,這些基礎能力,相形不足,致使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易形成。
西方從古希臘的博雅教育,到近代芝加哥、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都列推理邏輯為核心素養。台灣教育太早文理分組,許多人連充分或必要,都無法分辨,嚴重阻滯公共溝通。
通大重視推理與邏輯,把它們列為必修的核心課程。推理與邏輯是抽象思考的骨架,缺少它們,抽象思考容易變成天馬行空的玄想,華麗的文字容易變成騙術。
但如何學得嚴謹推理的邏輯能力?比起一般形式的講解「邏輯」,從「邏輯與集合論」的對應圖解,與Courant-Robins的經典名著「數學是什麼﹖」去學習邏輯,或許更為易懂而有效。
如果說,中、英文,與各國、各地方的語言,是「人文語言」,那麼數學便是「自然語言」。在中學以前的階段,數學教學著重解題,多數人對數學的印象,終生誤解,看不到數學的意義。
通大核心課程有一學科「數學是什麼﹖」,閱讀名著,可以對數學作為自然語言這句話,有嶄新又深刻的了解。
F3「哲學史」
尤重西方哲學史,當然亦可以考慮讀馮友蘭寫的《中國哲學簡史》,以比較中西哲學的差異。
核心課程建議以讀書會形式,閱讀易懂而有趣的西方哲學史(例如威爾.杜蘭Willam Durant所著The Story of Philosophy)。
西方哲學在希臘已有相當成熟的辯證哲學。到近代Spinosa以降,傳統哲學的論述,來回批判,相互徴引,更是鞭辟入裡。
學哲學,意不在找到真理,而在啟明(enlighten the)。一代代哲學家企圖勾勒真實世界的樣貌,互相批駁,最能啟發學習者的心智。
而且現今很多人夸夸其談、自以為創見的人生心得,幾百年前,甚至兩千年前的西方哲學家,老早已看得遠為透澈、遠為深刻。
有趣的是,這些西方辨證哲學的反命題亦一樣深刻。
相對於西方近代哲學,中國哲學自春秋諸子百家以來,鮮少高潮起伏,尤其近代西方哲學探討上帝、理性、浪漫主義、結構主義、自由主義、後現代主義……等不同思潮,以嚴謹的論述相互批判,對知識份子心智的啟明有重要的功用。
F4「科學方法」
台灣各大學由於實施的是分科教育,絕大多數的知識菁英並不了解科學精神與方法。即使所學是醫、工、農,了解科學精神與方法者仍然少數。
對於什麼樣的知識,才有足夠的普遍性,往往不了解,以致把個案的現象,當作普遍現象,似是而非的論調,與神秘主義大行其道。
雖然科技產品人人擁有,日日享用,但中國五四運動以來,所提倡的賽先生(Science科學) 迄今仍未在華人社會生根。偽科學被當作真科學,假知識被視為真知識。
尤其批判理性主義的論點,蔚為時代風潮,加上後現代思潮因物資豐裕,四處流行,人們很容易相信一些未經證實、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很容易相信似是而非的言論。
理性可以批判,科學研究可以質疑,但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哲學的思想,普遍沒有被華人菁英認識。
科學精神是什麼?就是「尊重事實、就事論事」。科學方法,就是為了尋找事實,尤其是普遍的事實,所發展出來的相對可靠的方法。科學哲學則在探討科學的本質,與人研究科學所遭遇的結構性問題。
英國哲學家羅素去世前,有記者問他:「想留給這世間最後一句話是什麼?」羅素回答:「尊重事實(respect facts)。」智哉斯言。
尊重事實是科學的起點,也是社會溝通的基石。不承認這點,社會成員的觀點、價值或信念,便不可能彼此溝通。
社會成員之間無法彼此溝通,民主便徒具形式,所以科學與民主、賽先生與德先生(Democracy民主)是近代文明社會的雙生子。經營文明社會,不能不了解科學精神與方法。
F5「世界文學經典」
閱讀世界文學經典,固然是一種的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文學使人重構價值。好的文學,尤其小說,是作者以獨特的手法深入某些角色的特殊處境刻劃出普遍人性。
小說時常虛構。但因虛構,反而呈現普遍的真實。這就是藝術的本質。
閱讀者在閱讀中移情,把自己投射在某些角色的身上,透過投射,打開自己的經驗,並體會不同角色在不同處境的悲與喜,笑與涙。
從投射的歷程,擴大自己對異質異類的了解與容忍,看到自己「自以為是」的缺憾,鬆軟自己原有的信仰信念並重構自己的價值觀。
學校教育的套裝知識,因為系統化、形式化、抽象化,對學習者的主體經驗是一種壓迫。
文學從角色的特殊處境入手,容易引起主體經驗的共鳴,閱讀文學是促成套裝知識經驗化,最有效的切入方法。
喜歡文學的心靈,容易感知他人不同的境遇、接受異民族不同的文化,打破專斷主義,崇尚多元,學會由衷尊重他人。
例如,由於套裝知識,我們都知道《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是托爾斯泰,但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沒有讀過《戰爭與和平》。誰是那本書的作者,有什麼重要? 如果書的內容是什麼,我們都不知道,甚至無心了解。
《戰爭與和平》寫的不只是拿破崙征俄挫敗的史詩,那史詩只是小說的背景。小說描述的是俄羅斯現代化的過程中知識份子的迷惘、奮鬥與掙扎;是完美形象的女性在大時代的角色;是軍人的榮譽與戰地生死邊緣的思想變化。這些才是活的知識,才是深刻切入世界的經驗知識。(我個人並不特別推崇《戰爭與和平》,只因此書膾炙人口,所以舉之為例。)
文學不是文筆。這是台灣中文教育最大的弊病。文字之美,只是好的文學必要的門檻。
文學重要的意涵是「穿透人性」,使人深入不同時空之下的人性底層,了解多元與尊重;使人看到無數難以想像的角落,知道同情的無價,從而看到自己。
通大列「世界文學經典」為核心課程,透過深入閱讀與討論其中幾本,養成終生喜愛文學、接觸文學的習慣,並且摸索出什麼是好的文學。
F6「藝術與音樂」
生活中有了藝術與音樂,人的心靈才會有滋潤。作為博雅教育的核心課程,藝術與音樂不只是文化素養,更非上層階級的表徵,而是生命之鹽。
藝術(含音樂)使人了解自由。大提琴家Pablo Casals說,自由是一切創造的根本,沒有自由就沒有創造。藝術是人類重要的創造活動。因為藝術創造,所以人深刻體會自由的價值。
一所全科大學不能沒有藝術與音樂。一部人類的藝術史,承載的是創造與突破,是構築與拆除、是精心經營與自我超越的精神活動。無疑自由必須是藝術創造的核心。
體會藝術創造所孕育的自由,了解藝術史不斷自我拆除、自我超越的過程,人更能逼視生命的更迭與真實。
F7「運動與健康」
健康的重要性,無庸贅言。通大把健康列為核心課程,在使人了解自己的身體,例如什麼樣的生活有益於健康?什麼時候需要用藥?什麼樣的藥才可以相信?藥對人的身體如何作用?用什麼樣的態度,可以避免自己道聽塗說?
人需要一些有根據的醫學知識來作判斷。「運動與健康」這両門核心課程,提供現代醫學的基礎知識。
運動與健康的関係密切。運動促進新陳代謝,使身體健康,遠離種種藥物,亦使精神煥發,勇敢積極,探索世界,面對人生。在青年期需要養成運動的習慣,這是歷來博雅教育不能忽略的科目。
F8「個人與集體」、「自然與文明」
這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主要的兩個課題。今天人類社會已形成一個超級巨大的巢穴,很多时候人可以躱在其中一個小小的角落,安適的生活。
但每一個人的生活與思維,都與別人、與社會密切相關,每一個人的消費與生產,也都在利用自然資源、汚染自然環境。
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無數綿綿密密的的關係,累積起來,就變成社會衝突、戰爭、災難、環境變遷、極端氣候⋯。
通大把個人與集體、自然與文明、列為両大生命課題,目的在使人進入專業、工作、家庭與日常生活的微觀世界之時,同時使人擁有巨觀世界的問題意識,擁有人類社會內部與外緣的整體思考,批判文明、參與社會,共同尋找好的出路。
心中存著這両個亙古以來的大課題,知識份子才有廣濶的視野,足以步入文明社會,也才能體會什麼叫深刻。
個人活得快樂,週遭的人們也才會跟著快樂。
今日物資豐裕的社會,因為個體與集體的関係沒有妥善處理,競爭心不降反升(北歐國家是少數的例外),人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累積心理創傷。知性的成熟,有助於減少傷痕的累積,也有助於改善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係。
同時,大自然反撲在即,人類的文明如何存續?人類要回歸節儉樸實的生活,還是要不斷消費,刺激生產,促進經濟開發,增加汚染?每一個社會的成員,必須仔細思考,合力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