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午后
墨綠的光影
讀完羅素
海上的聖誕節
聽雨
一盞
昏黃的桌燈
時間
靜靜流逝
淅瀝淅瀝
W.
2022–5-12
瘟疫蔓延時 (發表於facebook.)
————————-
聖誕節在海上
事隔35年
不同的心境:
⋯⋯⋯⋯
(2022.05.15)
前天寫了
幾行短句
順手貼出羅素的文章
〈聖誕節在海上〉
但只附他英文的原作。
隨後友人反映
對英文的字義 有些困惑
我索性
自己花了一點時間
把它譯成中文。
羅素的英文
有他特殊的風格
簡潔、深刻、理路清晰
而且優美。
藉由翻譯
我來回品嚐他的文字
也是一種享受。
大家不妨對照
日前貼出的英文。
讀讀我的中譯。
但記得細讀文末譯註A。
「⋯⋯⋯
⋯⋯⋯⋯
時間,他們說,會使人變得成熟。但我不以為然。時間只會使人變得害怕,而[害怕或] 恐懼使人易於妥協。又因為妥恊,所以他努力表現出:讓別人以為是成熟的樣子。
同時恐懼興起一種與人親近的需求,藉由接近他人的溫暖,讓自己遠離冰冷世界的淒涼。
當我提到恐懼,我指的不只是個人的恐懼:亦即,不只是對死亡的恐懼、對自己的衰弱、貧窮、或任何這類世俗的所謂不幸。
我在想的是「形而上的恐懼」(metaphysical fear),是某些主要邪惡潛入靈魂深處的經驗,所引起的一種恐懼,而這邪惡,恰恰是生命難以拒絕的:包含朋友的背叛、摯愛的人死亡;還有,普通人性中潛藏的殘酷。
從最後一次在大西洋海上,度過聖誕節以來,35年中,這些主要邪惡的經驗,已經改變了我對待生命的潛意識特徵。固然,堅持[不從衆]一個人佇立於世,仍然是一種道德上的功課,但已經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有一種探險式的愉悅。
35年後的我,需要孩子們的陪伴、需要一家人聚在火爐邊的溫暖;也需要讓自己屬於一個偉大國家的精神支持,需要這個國家仍然擁有歷史的延續。
這只是平凡人的快樂,只是多數中年人想在聖誕節擁有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不分哲學家,還是一般人的;正好相反,就是因為它本身的平凡,才能紓解(哲學家)幽暗的孤寂。
在海上過聖誕節,年輕時曾經是一種愉悅的探險,如今只剩辛苦,因為它象徵一個人屹立的寂寞:用自己的判斷面對世界,而不附從衆人的判斷。憂傷之情,在這種狀態下,自是不可避免,卻也不能逃離。
不過,在另一方面,我還必須作點註解。家庭的樂趣,就像所有溫柔的歡愉,會軟化意志、瓦解勇氣。傳統聖誕節屋內的溫馨,是美好的,不過海上吹來的南風,升起的朝陽,與水平線上的自由,也同樣美好。它們之美,不能被世俗的愚蠢與邪惡[譯註A] 削弱,相反的,是這種美,對於已屆中年,猶跌跌撞撞[堅持不放]的理想,給予支撐的力量。
Bertrand Russell,
1931, 12月25」
/黃武雄 2022-5-15
[譯註A]
羅素所說的愚蠢與邪惡,尤指無知的愛國主義與殘酷的發動戰爭。請細讀《羅素自傳》。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投入反戰,提倡和平主義,與暴民衝突,並因此下獄。
但19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希特勒與墨索里尼崛起,他則極力反對納粹,反對極權主義與種族浄化。他主張英美參戰,對抗軸心國,以拯救無辜生命與文明。很多人以訛傳訛,把他堅決的和平主義扭曲。
羅素令人感動的另一事蹟,是1920年訪蘇歸來,便公開反對蘇俄走上極權主義。這在當時歐洲的公共知識份子中是極其難得的異數。
作為一個蜚聲國際的哲學家,與政治行動者,他特立獨行的故事,很值得關注:包括在宗教、婚姻與道德、自由教育、婦女參政、反童工、人道關懷、⋯等等議題上,盡皆走在第一線。
上文許多字句,只有了解羅素一生的事蹟,才能體會其深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