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下一輪理想教育者的備忘錄(2020.12.19)

1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

1.1 這意指: 每一個孩子,對認識世界、參與世界都充滿熱情,並具有難以預期的潛力與無限可能。這種特質與能力,不因先天的因素而不同,除非孩子先天上有生理性的認知障礙。

1.2 文化與環境決定出生之後孩子心智發展上的差異。

1.3 孩子在22歲成年之前,亦即在其心智,尤其抽象能力,達到成人平均水準之前,都應該擁有同樣的教育機會。

1.4 「適性適材」的說法,是一種偏見,因為它預先假設孩子沒有某些方面的才能。

2

人天生沒有善惡與美醜,但有三樣特質與生俱來:

整體了解、沒有偏見、具生之勇氣(稱為原始特質)。

2.1 三特質的心理交集是: 對於認識世界、參與世界充滿熱情與好奇,熱情與好奇有利於人的生存,使人快速融入世界。

2.2 孩童世界不是成人世界的縮影。由於三特質,孩童的學習方法遠比大人有效 (例如語言),因為他們的學習是創造性的學習。

2.21 整體辨識與了解

2.22 嘗試錯誤、修正與取代

2.23 對知識沒有偏食,直到外來干預(獎與懲)強加其身上。

2.24 主動無畏

2.25 發展對事物的洞見

2.3 整體辨識與了解是想像力的基礎

2.31 母親、城鎮、草木山河,分別代表人、社會與自然的雛型。

2.32 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是全人(whole man)

2.4 現有教育的過程是社會馴化。

2.5 三特質在社會馴化過程中迅速消失。

2.51 社會馴化使人開始畏懼陌生,產生不安全感,變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2.52 社會馴化使人從開放走向封閉。

2.53 社會馴化使人:從對世界的整體了解,變成只關注局部與分工。

2.6 要承認孩童的成長是複雜系統。教育者無法規劃與控制,只能給予自由與尊重,加上基本的關注與生活條件。

3

人活在世間的原始動力是維生、互助、創造。這些是人存在的原始趣向(human interest)。它們是支撐

每一個人活在世間的力量。

3.1 人類這個物種出現在地球,「維生」本身,亦即面對自然嚴酷的試煉,取得生活資源的過程,必然艱困。

3.11 人類社會的組成,原本為了維生。生產資源、製造資源、分配資源與掠奪資源,構成了人類歷史的主題。

3.12 物質文明是主,精神文明是副。精神文明只是從資源的水泥夾縫中長出的花草。

3.13 直到19世紀之後科學逐漸發達,提供人們相對寬裕的生活資源,精神文明 才能逐漸普及。此前多數人只被餵以宗教或其他教條。精神文明限於少數菁英的創造。

3.14 二十世紀後期人類社會逐漸步入(相對的)豐裕社會,後現代的思潮影響多數 人。精神文明普及,但亦趨於淺薄。

3.2 資源匱乏的社會普遍患有「維生肥大症」。互動與創造皆屈從於維生。

3.21 由於維生肥大,人的生活沒有健全的互動與創造,以滋潤精神生活;人的存在扭曲,多數人對生命的意義感到徬徨。

3.22 三種出路:

i.認同維生肥大的主流價值

ii. 遁入神秘主義或憂鬱棄世

iii. 持續為人存在的意義奮鬥。

3.3 在豐裕社會,人有足夠的條件可以使互動與創造各自復甦,使維生、互動、創 造三者平衡,重尋人存在的意義。

3.31 二十世紀末迄今,北歐福利國家是人類社會的典範,也是人存在意義的見 證。

3.32 UBI有可能實現。

3.4 豐裕社會背後巨大的暗影是,資源枯竭及生態浩劫,自然環境急遽變遷。

3.41 在自然大反撲來臨之前,人類回歸儉樸生活是唯一的出路。這需借助人的理知與公共意識的覺醒。

3.42 國家主義與集權主義是理知與公共性的敵人,用虛假的地區公平發展,作為藉口,拖延人類「嚴肅面對自然大反撲」的契機,貽誤人類永續生存。

3.43 只有理知與公共性,加上基本的社會福利,才能引導人類回歸儉樸。

4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需要的是兩樣東⻄: 一為打開經驗世界,二為發展抽象能力。

4.1 學校該給的就這兩樣東⻄,而且只需這兩樣東⻄。

4.11 太多的仲介(既定知識與道德),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會造成阻滯,尤其當仲介變成灌輸。

4.2 人的心智成熟,來自人的經驗網絡,在與世界的互動中,逐漸擴大、密實 與深化。

4.21 經驗網絡的壯大厚實,必須經過摸索、體驗、學習、互動、與不斷思辨。這是日以繼夜、反反覆覆的複雜過程。

4.22 人本身的主體性是必要條件。

4.23 經驗網絡若壯大厚實,人會變得聰明穎悟、成熟寬厚、自由開明,容易自學新事物。

4.24 人作為學習者,若失去主體性,他的經驗網絡會像一張稀鬆破敗的蜘蛛網: 愚騃、善疑、防衛、套公式、容易受傷、封閉無知、對世界沒有熱情、畏懼陌生,即使 他擁有財富與社會地位。

4.3 打開經驗世界,使經驗網絡擴大豐富;發展抽象能力,使經驗網絡密實深化。

4.31 經驗世界像大草地,抽象能力是穿梭其上的精靈。

4.32 抽象指的是對不同事物或特殊經驗,釐清其相通性或相異點,進一步往普遍或更高的層次發展,從這裡形成普遍概念,並在概念與概念之間穿梭連結,找到事物或經驗的意義。

4.33 抽象能力的發展必須移位思考,從不同角度看事物或進入別人的立場去了解,建立起不變性的概念。

4.4 抽象與想像是人類文明創造的兩隻翅膀。

4.41 沒有人知道抽象能力怎麼教,就如同沒有人知道想像力怎麼教一樣。

4.42 透過系統知識,例如:數學、歷史與哲學,人的抽象能力自然形成,基於好的文本,進行討論與思辨,對抽象能力的發展尤其很重要。

4.43 抽象力與想像力交互影響,向上提升,人類文明的重要經典皆為兩者互動的產物。

4.5 每一個孩子都要學習基礎的抽象語言,含人文語言(本國文字)與自然語言 (數學),這是進入文明社會的門檻。但只是起步。

4.51 基礎的抽象語言,不應該被當作純粹的知識教導給學生,學生學習的過程仍然需要與本身的主體經驗連結,由學生參與抽象語言的建構、修正與重構。

4.52 抽象語言是進入抽象世界的門檻,例如語文是文學的門檻,目前的中文教 育,只是文筆教育,不是文學教育;數學解題只是數學的基本技巧,未進入數學的核心。

4.6 網路世代的學習太過零碎,無法整合出人的系統思維、培養人獨立思考的能力,也無法建立起人的核心價值與品味。

(青年三書)

4.61 學校教育最大問題是師生間的權力關係,壓抑孩子原有對世界對世界的熱情與好奇,使許多孩子的學習寸步難行。

4.62 抽象語言屬於文明能力,孩子天生擁有的是自然能力,亦即上述三特質。對於抽象語言,孩子有先天的隔閡。在這裡出現教師的權威與父母的焦慮。

5

匱乏社會的維生肥大症,滲入教育場域,使教育的方向偏離。教育不是為每一個孩子,謀求最大的內在發展,而是為孩子謀求最好的出路,擁有較好的社會地位,賺取較多的財富。

5.1 人類文明的創造,依賴每一個世代的人們,昂揚熱情的投入創造活動。「人與事爭」與「人與人爭」 是天壤之別的兩回事。

5.11 文明創造因「人與事爭」而豐碩深刻,但「人與人爭」則扭曲人的生命。

5.2 人與人爭的競爭心,壓抑了人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5.3 人與人爭的競爭心,經常是人痛苦的根源,人因此或驕縱,或失去自信,或變得自大、封閉、防衛、挫折、逃避、憂鬱,不能面對自己。

5.4 人與人爭,使人失去自由,使人看不到自己。

5.41 「自己」有兩個。一個是理想的自己,一個是真實的自己。絕大部分的人,都把那個理想的自己當成真實的自己。

5.42 兩個自己的差距,人多半是不自覺的。

5.43 兩個自己的差距,是社會馴化加上「人與人爭」的產物。

5.44 理想教育必須拉近兩個自己的差距。養成人格的一致性(integrity)。後者是人內在成熟,愉快自由的關鍵。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