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的重建-重修版

近30年的教改歷史不斷被歪曲與變造,一般人很不了解。

今年初,一位朋友仔細閱讀1996年我在遠流出版的《台灣教育的重建》後,告訴我,與他透過媒體及傳言所留下的印象,完全不同。

最近,遠流岀版社李傳理先生與曾淑正小姐的團隊幫我把當年印製此書所做的版找岀來、重修,並印出588本,贈送圖書館及學校。真真感激⋯

此處,也將全書電子版公開,以方便衆人閱讀與下載,並廣發給有心想了解這段教改歷史的人,及相關的研究者。

《台灣教育的重建》黃武雄著,1996。(電子書下載)

給下一輪理想教育者的備忘錄-前言(2022.05.24)

一年半前,曾應全人校友邀請,在溼地咖啡店-林森北路巷內演講。

題目:「給下一輪理想教育者的備忘錄」

是主辦人之一曹維萌給我的。我選擇用推理命題的語言,表達我的想法,這樣可以在短時間內,談很多重要的概念。明知聽眾不易當場聽懂我所論的內容,但有了講稿,隨後可以慢慢咀嚼。

講稿中的3.4節,談到自然大反撲,在今年5月瘟疫情勢急速拉高之際,感觸尤深。

COVID-19 是人類早先不曾料到的天敵。不論它來自實驗室,或來自大自然的演化,都是大自然的一種反撲。

19世紀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已幾乎遍佈整個地球,成為主宰一切生物的、唯一的物種。幾十億的人口,密密麻麻的涵蓋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不只佔盡所有地球資源,更日以繼夜持續開發、擷取一切可用的物質,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人類再也沒有天敵。本身已變成巨無霸的物種,過去的獅子老虎熊豹⋯比人巨大,但都臣服在人類的腳下。

我們曾不斷自問,人類還有天敵嗎?

看得見的巨大的天敵,果然是絕跡了。但出乎意料的,人類真正的天敵,反而從微小到看不見的世界冒了出來。

1980年代啓動的全球化,降低所有生活資源與人力的成本,促進全球經濟飛躍發展。但也為世界性的病毒,搭好了它肆虐人間的全球性舞台。

已往的瘟疫都是一時一地,在一個地區流行一陣子,就消聲匿跡。但現今的新冠病毒,有超級優越的廣闊的舞台,使它勢如破竹,不斷擴散,又不斷突變,出現新的變異株,一款接一款,款款接力,滋生蔓延,與人類的足跡一樣,也遍佈全球。

這現象是當時極力推動全球化的人們,始料未及的結果。

世界是辯證的,更是複雜的系統。人類應該學會謙卑。新冠肺炎病毒,帶來的大災難,原本是人類的共業。

疫情的發展,目前還看不到路的盡頭⋯人類的共業,必須人們全力合作來面對。

(在台灣有一批人,每天藉由媒體與網路,製造謊言,上演荒謬的權力醜劇。他們忘了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把處理這棘手的共業,推給那些躹躬盡瘁、在第一線照顧所有人健康的守護者,每天指指點點,駡東駡西;他們看到疫情肆虐,便見獵心喜,卑劣的從中擷取政治利益。對於這批獨裁時代留下來的保守勢力,我們只好選擇忽略。)

HOPF(希望)一直是存在的,除非我們繼續矇蔽著眼睛。

⋯在思考中⋯

重貼濕地咖啡的講稿,一起思考人類社會重要的根本問題。

阿南 2022-5-24

給下一輪理想教育者的備忘錄

給下一輪理想教育者的備忘錄(2020.12.19)

1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

1.1 這意指: 每一個孩子,對認識世界、參與世界都充滿熱情,並具有難以預期的潛力與無限可能。這種特質與能力,不因先天的因素而不同,除非孩子先天上有生理性的認知障礙。

1.2 文化與環境決定出生之後孩子心智發展上的差異。

1.3 孩子在22歲成年之前,亦即在其心智,尤其抽象能力,達到成人平均水準之前,都應該擁有同樣的教育機會。

1.4 「適性適材」的說法,是一種偏見,因為它預先假設孩子沒有某些方面的才能。

2

人天生沒有善惡與美醜,但有三樣特質與生俱來:

整體了解、沒有偏見、具生之勇氣(稱為原始特質)。

2.1 三特質的心理交集是: 對於認識世界、參與世界充滿熱情與好奇,熱情與好奇有利於人的生存,使人快速融入世界。

2.2 孩童世界不是成人世界的縮影。由於三特質,孩童的學習方法遠比大人有效 (例如語言),因為他們的學習是創造性的學習。

2.21 整體辨識與了解

2.22 嘗試錯誤、修正與取代

2.23 對知識沒有偏食,直到外來干預(獎與懲)強加其身上。

2.24 主動無畏

2.25 發展對事物的洞見

2.3 整體辨識與了解是想像力的基礎

2.31 母親、城鎮、草木山河,分別代表人、社會與自然的雛型。

2.32 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是全人(whole man)

2.4 現有教育的過程是社會馴化。

2.5 三特質在社會馴化過程中迅速消失。

2.51 社會馴化使人開始畏懼陌生,產生不安全感,變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2.52 社會馴化使人從開放走向封閉。

2.53 社會馴化使人:從對世界的整體了解,變成只關注局部與分工。

2.6 要承認孩童的成長是複雜系統。教育者無法規劃與控制,只能給予自由與尊重,加上基本的關注與生活條件。

3

人活在世間的原始動力是維生、互助、創造。這些是人存在的原始趣向(human interest)。它們是支撐

每一個人活在世間的力量。

3.1 人類這個物種出現在地球,「維生」本身,亦即面對自然嚴酷的試煉,取得生活資源的過程,必然艱困。

3.11 人類社會的組成,原本為了維生。生產資源、製造資源、分配資源與掠奪資源,構成了人類歷史的主題。

3.12 物質文明是主,精神文明是副。精神文明只是從資源的水泥夾縫中長出的花草。

3.13 直到19世紀之後科學逐漸發達,提供人們相對寬裕的生活資源,精神文明 才能逐漸普及。此前多數人只被餵以宗教或其他教條。精神文明限於少數菁英的創造。

3.14 二十世紀後期人類社會逐漸步入(相對的)豐裕社會,後現代的思潮影響多數 人。精神文明普及,但亦趨於淺薄。

3.2 資源匱乏的社會普遍患有「維生肥大症」。互動與創造皆屈從於維生。

3.21 由於維生肥大,人的生活沒有健全的互動與創造,以滋潤精神生活;人的存在扭曲,多數人對生命的意義感到徬徨。

3.22 三種出路:

i.認同維生肥大的主流價值

ii. 遁入神秘主義或憂鬱棄世

iii. 持續為人存在的意義奮鬥。

3.3 在豐裕社會,人有足夠的條件可以使互動與創造各自復甦,使維生、互動、創 造三者平衡,重尋人存在的意義。

3.31 二十世紀末迄今,北歐福利國家是人類社會的典範,也是人存在意義的見 證。

3.32 UBI有可能實現。

3.4 豐裕社會背後巨大的暗影是,資源枯竭及生態浩劫,自然環境急遽變遷。

3.41 在自然大反撲來臨之前,人類回歸儉樸生活是唯一的出路。這需借助人的理知與公共意識的覺醒。

3.42 國家主義與集權主義是理知與公共性的敵人,用虛假的地區公平發展,作為藉口,拖延人類「嚴肅面對自然大反撲」的契機,貽誤人類永續生存。

3.43 只有理知與公共性,加上基本的社會福利,才能引導人類回歸儉樸。

4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需要的是兩樣東⻄: 一為打開經驗世界,二為發展抽象能力。

4.1 學校該給的就這兩樣東⻄,而且只需這兩樣東⻄。

4.11 太多的仲介(既定知識與道德),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會造成阻滯,尤其當仲介變成灌輸。

4.2 人的心智成熟,來自人的經驗網絡,在與世界的互動中,逐漸擴大、密實 與深化。

4.21 經驗網絡的壯大厚實,必須經過摸索、體驗、學習、互動、與不斷思辨。這是日以繼夜、反反覆覆的複雜過程。

4.22 人本身的主體性是必要條件。

4.23 經驗網絡若壯大厚實,人會變得聰明穎悟、成熟寬厚、自由開明,容易自學新事物。

4.24 人作為學習者,若失去主體性,他的經驗網絡會像一張稀鬆破敗的蜘蛛網: 愚騃、善疑、防衛、套公式、容易受傷、封閉無知、對世界沒有熱情、畏懼陌生,即使 他擁有財富與社會地位。

4.3 打開經驗世界,使經驗網絡擴大豐富;發展抽象能力,使經驗網絡密實深化。

4.31 經驗世界像大草地,抽象能力是穿梭其上的精靈。

4.32 抽象指的是對不同事物或特殊經驗,釐清其相通性或相異點,進一步往普遍或更高的層次發展,從這裡形成普遍概念,並在概念與概念之間穿梭連結,找到事物或經驗的意義。

4.33 抽象能力的發展必須移位思考,從不同角度看事物或進入別人的立場去了解,建立起不變性的概念。

4.4 抽象與想像是人類文明創造的兩隻翅膀。

4.41 沒有人知道抽象能力怎麼教,就如同沒有人知道想像力怎麼教一樣。

4.42 透過系統知識,例如:數學、歷史與哲學,人的抽象能力自然形成,基於好的文本,進行討論與思辨,對抽象能力的發展尤其很重要。

4.43 抽象力與想像力交互影響,向上提升,人類文明的重要經典皆為兩者互動的產物。

4.5 每一個孩子都要學習基礎的抽象語言,含人文語言(本國文字)與自然語言 (數學),這是進入文明社會的門檻。但只是起步。

4.51 基礎的抽象語言,不應該被當作純粹的知識教導給學生,學生學習的過程仍然需要與本身的主體經驗連結,由學生參與抽象語言的建構、修正與重構。

4.52 抽象語言是進入抽象世界的門檻,例如語文是文學的門檻,目前的中文教 育,只是文筆教育,不是文學教育;數學解題只是數學的基本技巧,未進入數學的核心。

4.6 網路世代的學習太過零碎,無法整合出人的系統思維、培養人獨立思考的能力,也無法建立起人的核心價值與品味。

(青年三書)

4.61 學校教育最大問題是師生間的權力關係,壓抑孩子原有對世界對世界的熱情與好奇,使許多孩子的學習寸步難行。

4.62 抽象語言屬於文明能力,孩子天生擁有的是自然能力,亦即上述三特質。對於抽象語言,孩子有先天的隔閡。在這裡出現教師的權威與父母的焦慮。

5

匱乏社會的維生肥大症,滲入教育場域,使教育的方向偏離。教育不是為每一個孩子,謀求最大的內在發展,而是為孩子謀求最好的出路,擁有較好的社會地位,賺取較多的財富。

5.1 人類文明的創造,依賴每一個世代的人們,昂揚熱情的投入創造活動。「人與事爭」與「人與人爭」 是天壤之別的兩回事。

5.11 文明創造因「人與事爭」而豐碩深刻,但「人與人爭」則扭曲人的生命。

5.2 人與人爭的競爭心,壓抑了人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5.3 人與人爭的競爭心,經常是人痛苦的根源,人因此或驕縱,或失去自信,或變得自大、封閉、防衛、挫折、逃避、憂鬱,不能面對自己。

5.4 人與人爭,使人失去自由,使人看不到自己。

5.41 「自己」有兩個。一個是理想的自己,一個是真實的自己。絕大部分的人,都把那個理想的自己當成真實的自己。

5.42 兩個自己的差距,人多半是不自覺的。

5.43 兩個自己的差距,是社會馴化加上「人與人爭」的產物。

5.44 理想教育必須拉近兩個自己的差距。養成人格的一致性(integrity)。後者是人內在成熟,愉快自由的關鍵。

繁花 (2022.05.17)

繁花遍地的時節
一朵朵 如夢抖落
山徑蜿蜒 白雲慵懶
紅雀在林中歡唱

不對 這不是
真實的世界
懊惱是紋白蝶的幼蟲
嚙食青翠的綠葉
一寸寸
嚙食少年的心
蟄居於逐日枯黃的血脈

時間塌陷
天邊一道吊橋
我曾昂然走過
以矯健的身手 歡快的腳步

爐上的火 搖曳不定
茶壺嘶嘶作響
叫了又叫
山霧襲來 樹影模糊
夢與意識斷裂 直直墜落深壑 
巨大的 吊橋的 黑影

直直墜落的不是吊橋
塌陷的不是記憶 
是時間
是青翠與枯黃重疊
生命週而復始

紋白蝶的幼蟲
依舊
啃蝕綠葉 儘管凝成化石
依舊執拗
蟄居於 枯黃的血脈

我不曾是悔恨 
有的只是傷悲
空洞的 無法著陸的 傷悲
還舖著一層世紀的絕望

熟悉的笑語
還有 叮叮噹噹的笑聲
在吊橋邊迥盪
那是青色的歲月
依舊 朋友啊 依舊
甜美如昔
在那繁花遍地的時節


阿南 2022-5-17 (原文發表於fb)
繁花時節的山徑溪谷 (阿南攝於 5/12)

讀羅素(2022.05.12)

春日午后

墨綠的光影

讀完羅素

海上的聖誕節

聽雨

一盞

昏黃的桌燈

時間

靜靜流逝

淅瀝淅瀝

W.

2022–5-12

瘟疫蔓延時 (發表於facebook.)

————————-

聖誕節在海上

事隔35年

不同的心境:

⋯⋯⋯⋯

(2022.05.15)

前天寫了

幾行短句

順手貼出羅素的文章

〈聖誕節在海上〉

但只附他英文的原作。

隨後友人反映

對英文的字義 有些困惑

我索性

自己花了一點時間

把它譯成中文。

羅素的英文

有他特殊的風格

簡潔、深刻、理路清晰

而且優美。

藉由翻譯

我來回品嚐他的文字

也是一種享受。

大家不妨對照

日前貼出的英文。

讀讀我的中譯。

但記得細讀文末譯註A。

「⋯⋯⋯

⋯⋯⋯⋯

時間,他們說,會使人變得成熟。但我不以為然。時間只會使人變得害怕,而[害怕或] 恐懼使人易於妥協。又因為妥恊,所以他努力表現出:讓別人以為是成熟的樣子。

同時恐懼興起一種與人親近的需求,藉由接近他人的溫暖,讓自己遠離冰冷世界的淒涼。

當我提到恐懼,我指的不只是個人的恐懼:亦即,不只是對死亡的恐懼、對自己的衰弱、貧窮、或任何這類世俗的所謂不幸。

我在想的是「形而上的恐懼」(metaphysical fear),是某些主要邪惡潛入靈魂深處的經驗,所引起的一種恐懼,而這邪惡,恰恰是生命難以拒絕的:包含朋友的背叛、摯愛的人死亡;還有,普通人性中潛藏的殘酷。

從最後一次在大西洋海上,度過聖誕節以來,35年中,這些主要邪惡的經驗,已經改變了我對待生命的潛意識特徵。固然,堅持[不從衆]一個人佇立於世,仍然是一種道德上的功課,但已經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有一種探險式的愉悅。

35年後的我,需要孩子們的陪伴、需要一家人聚在火爐邊的溫暖;也需要讓自己屬於一個偉大國家的精神支持,需要這個國家仍然擁有歷史的延續。

這只是平凡人的快樂,只是多數中年人想在聖誕節擁有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不分哲學家,還是一般人的;正好相反,就是因為它本身的平凡,才能紓解(哲學家)幽暗的孤寂。

在海上過聖誕節,年輕時曾經是一種愉悅的探險,如今只剩辛苦,因為它象徵一個人屹立的寂寞:用自己的判斷面對世界,而不附從衆人的判斷。憂傷之情,在這種狀態下,自是不可避免,卻也不能逃離。

不過,在另一方面,我還必須作點註解。家庭的樂趣,就像所有溫柔的歡愉,會軟化意志、瓦解勇氣。傳統聖誕節屋內的溫馨,是美好的,不過海上吹來的南風,升起的朝陽,與水平線上的自由,也同樣美好。它們之美,不能被世俗的愚蠢與邪惡[譯註A] 削弱,相反的,是這種美,對於已屆中年,猶跌跌撞撞[堅持不放]的理想,給予支撐的力量。

Bertrand Russell,

1931, 12月25」

/黃武雄 2022-5-15

[譯註A]

羅素所說的愚蠢與邪惡,尤指無知的愛國主義與殘酷的發動戰爭。請細讀《羅素自傳》。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投入反戰,提倡和平主義,與暴民衝突,並因此下獄。

但19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希特勒與墨索里尼崛起,他則極力反對納粹,反對極權主義與種族浄化。他主張英美參戰,對抗軸心國,以拯救無辜生命與文明。很多人以訛傳訛,把他堅決的和平主義扭曲。

羅素令人感動的另一事蹟,是1920年訪蘇歸來,便公開反對蘇俄走上極權主義。這在當時歐洲的公共知識份子中是極其難得的異數。

作為一個蜚聲國際的哲學家,與政治行動者,他特立獨行的故事,很值得關注:包括在宗教、婚姻與道德、自由教育、婦女參政、反童工、人道關懷、⋯等等議題上,盡皆走在第一線。

上文許多字句,只有了解羅素一生的事蹟,才能體會其深義。

父親與台北高等學校(2022.04.11)

月前應《高校通訊》主編,台師大林巾力教授之邀,承諾書寫家父黃集榮的故事,用意是雙重的:除了記錄父親的一些軼事,也想藉由父親的事蹟,以小窺大,為日治時期台灣的知識階級,留下一份近身觀察的樣本。

日治中後期(1912-1945),即大正元年迄二戰結束,台灣社會出現了三個階級:勞動階級、市民階級以及知識階級。這三個階級合力建構了台灣當時的社會。1945年日本戰敗,國府來台接收,台灣社會陷入空前的混亂與極度恐懼。加上原有的台語及日文,一夕之間被華語及中文取代,造成嚴重的文化斷層。

失語症與失憶症,隨著國府政權的高壓與恐怖政策,籠罩島嶼的天空。一兩代過去,到1980左右,當年台灣社會的樣貌已模糊難辨。

勞動階級與市民階級的面目,多少還有一些蛛絲馬跡。例如日治時期的作家,像張文環、鍾理和、吳濁流、楊逵、呂赫若、龍瑛宗等人留下的作品。另外,一些民間歌謠的傳唱、也有助於揣摩它們大致的輪廓。值得特別提出的:2003年郭珍弟與簡偉斯拍攝的《跳舞時代》,反映了市民階級的喜好與日常。

唯獨知識階級的樣貌,幾乎被台灣社會遺忘,直到近十年才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萌芽,一點一滴開始被重構。一整代知識階級為何消失?如何消失?這段悲慘歷史的交代,不是這篇文章被邀稿的緣由,也非我一人或一文能勝任的工作。但書寫此文,不只為了描繪父親一個人,更希望用這一面切片,匯入諸多作家與導演的努力,漸漸拼湊出那一代知識階級的圖像。

一丶

父親出生於嘉義朴子,台灣西南近海的小鎮。出生的年代,在日治大正元年(1912),亦即民國元年。當時台灣還在日本治理之下。朴子亦名樸仔腳,屬台南州東石郡。

父親本名黃集榮,字重憲,別號秋影。中年之後,感嘆人治亂世,國之基本人權,沒有憲法保障,常自稱「重憲」,並以此簽名,製作名片。寫書法,則落款黃秋影。(こうしゅうえい,此號與本名黃集榮之日文讀音相同)。

父親九足歲(即虛歲十歲)才入學,虛歲一般也稱「台灣歲」。當時家道中落。祖父黃柔早先在東石(朴子之西、濱海)經營鹽場致富,購地百甲。但因與兄弟分家而沒落[註1]。祖父排行第二,兄弟三人。分家之後,祖父變得一貧如洗,連讓父親及齢入學都有困難。

父親聰明穎悟,入公學校五年之後,自朴子公學校畢業,即考上台北高等學校「尋常科」,這在當時日治下的南台灣,是一件轟動的大新聞。

日治下的國民學校分「小學校」與「公學校」兩種。「小學校」的學生多半是日本孩童,少數來自台灣仕紳的家庭。一般台灣孩童只進「公學校」。

另外,戰前日本的「高等學校」並非中學,而是五年制中學之後的大學預科,係三年制。高等學校是日本訓練社會菁英的搖籃。畢業的學生,經常進入帝國大學。

但高等學校另設「尋常科」,尋常科更是未來菁英中的菁英,從十二足歲起就開始栽培,為七年制的直升班,入學四年後,直升前述三年制的「高等科」。訓練年限總共7年,比三年制的學生少了一年,即可畢業(一般是中學5年,加上高等學校3年,共需8年)。

父親從南台灣的窮鄉僻壤,一夕之間擠進當時培養社會菁英的核心,對他的一生,有決定性的影響。對我們的家族及後代,則是「大翻身」。

我寧願用這樣庸俗的觀點,不厭其煩的細談這件事,因為我一直關注人類社會的演變,了解社會階級流動對個人的影響,也深刻體會人生境遇中的偶然與必然。在繼續討論父親的經歷之前,譲我先騰出一點篇幅,來談我的觀點。

二丶

人類這個物種,要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繁衍,並發展成今日這樣豐裕的文明社會,是歷經無數的苦難與血淚的。多少個世代,人的生活資源一直嚴重匱乏,除少數貴族門閥及幸運者之外,絕大多數的人,生活都非常困苦。

對我來說,人的歷史就是一部開拓資源、分配資源,搶奪資源的血淚史。精神文明只不過是:在資源的夾縫中勉強擠出來的花草,點綴並撫慰人心的痛苦,帶來一點知性或感性的歡樂,溫潤人們受傷的心靈。

今日人類的富足與奢華,就歷史來說,是稍縱即逝,極其短暫的現象,除非人能珍惜文明已擁有的資源,發揮理性與智慧,去調整個體與集體的矛盾,修復人類文明與大自然之間的衝突。 

僅僅在上一個世代,在1943年我剛出生的時候,二次世界大戰方酣,幾千萬人像草一樣大批大批的死去。

戰爭是什麼?戰爭就是合法的屠殺,瘋狂的、愚蠢的相互屠殺,發動戰爭當然牽涉少數人巨大的政經利益,歷來的階級壓迫也是重要的因素。但背後主要的動力還是「資源」的搶奪。

發動戰爭另一個可怕的動力,則是「概念」。人會為了追求扭曲的概念,把它當成理想,而發動屠殺似的戰爭。例如極右翼的種族淨化、追求民族榮光;極左翼的敉平階級壓迫。又例如宗教的不寬容、幾個世紀新舊基督教徒之間的血腥殺戮。

先談資源:為什麼要戰爭、要搶奪資源?因為資源不足。人類社會長期處於資源匱乏的狀態(相對於人口)。才不過一個多世紀之前,像梵谷這樣偉大的藝術天才,生活沒有一日安定;像Bernard Riemann這樣偉大的數學天才,一直貧病交迫。即使在新大陸,還不到一個世紀之前,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多少人長年飢餓,過著毫無尊嚴的日子。讀Steinbeck的小說《憤怒的葡萄》,讀讀杜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你會看到這一切如此真實,只是人類對於過去,善於遺忘。

1945年戰後經濟復甦,科學研究的成果回饋給人類社會,資源大量開拓,資本主義急速發達,人類才史無前例的進入豐裕社會的階段。這一切不過是距今五、六十年的事。

至於「概念」:這是人類永遠的困境,很多人,尤其菁英與統治階級,會把所謂「理想」轉化為不可妥協的信仰鬥爭。即使資源已經足夠豐裕,仍可能因為追求某種概念而發動戰爭,把殺戮當作榮耀。

設若資源不足或分配不均,這些瘋狂的概念,更可能因而蔓延滋長,用殘酷的暴力造成恐怖的浩刧。

到了21世紀,這種陰影,仍然籠罩在世界各地的天空。血腥的戰爭,核戰的威脅,依舊揮之不去。人類正步向未知的深淵。

三、

父親成長的年代,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方興未艾。台灣雖然是個終年常綠、農產還算豐厚的寶島,但經三百年外來政權的搜刮,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1895年滿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進入了另一個禍福相倚的階段。

1912年父親出生,正值日本進入開明自由的大正時期。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歷經半個世紀之後,到大正年代開始收割其現代化成果。在殖民地的台灣,日本統治者自1895年領台之後的殘酷鎮壓,此時也緩和下來(霧社事件尚未發生)。在派遣來台一些技術菁英用心的經營下,台灣現代化的建設與典章制度逐一建立[註2]。加上日本本土大量引入西方重要的現代思潮,經由台灣第一、二代留日學生的媒介,早期封建愚昧的漢人社會,開始脫胎換骨,走向現代社會之路。

大正以降,台灣一時亦文物鼎盛、人才輩出。文化恊會衆多志士,一方面對抗日本統治者對台灣人的差別待遇,另一方面則著手進行文化啓蒙的工作。

四丶

父親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成長,他自朴子公學校,考上台北高等學校尋常科的消息,被新聞大幅報導,南台灣人因此感到驕傲,並心疼父親家境清苦,紛紛寄物相贈。

很多年後,父親親口向我敘述,當年高雄有無名氏,還主動替他做了一雙好皮鞋寄到朴子贈送給他。換句話說,父親是背負著南台灣人殷切的期待,來到台北高等學校。這是1926年、大正十五年春天的事。

當時台北高等學校的校址,就在今日和平東路的師範大學本部。現今師大幾棟漂亮的紅磚建築是當時建造的。父親選擇理科乙。亦即主修理科與德文。[註3]

就這樣,父親成為台灣南部人晉身菁英階級的一個典範,這在1920迄30年代,階級流動率極低的台灣農業社會是罕見的。

1952年夏天,祖父黃柔心臟病突發,在家鄉朴子故居去世。父親服喪,我們舉家自新竹遷回朴子。

二姐和惠與我,也自新竹國小轉學,回朴子國小。父親兒時就讀的朴子公學校,係朴子國小的前身。二姐與我的兩位老師黃伯勳、吳崇德知道我們的父親是誰,都說「黃集榮」,這個名字他們自小耳熟能詳。又說父親是他們小時父母一再提起,鞭策要他們效法學習的偶像,因此黃、吳兩位老師頻頻鼓勵並鞭策我們,要努力用功,像父親一樣出人頭地。

其實1952年父親回朴子時,為了一家糊口,只當一名東石高中的兼任英語教師,收入微薄。以世俗的觀點,談不上出人頭地。但是他的事蹟流傳了幾十年,成為朴子人晉身的榜樣。

五丶

1972年我回台大任教,隔年夏天,在中央研究院申請研究計畫,進行全省農村抽樣調查(當時還未廢省)。途經朴子附近的村落,很多低矮破舊的農舍,牆壁都張貼大紅字海報,上寫:「祝賀陳某某考上清華大學!」「恭喜黃某某金榜題名,高中台大電機系!」…。經查訪,這些海報是農舍的親友為了道賀主人,請人張貼,把考上大學看成是光耀門楣的大事。五十多年了,這種考試晉身的方式,仍然是朴子人的希望。在嘉南平原常有「朴子出人材」的成語,是否與父親有關,我不得而知。但在朴子這類窮鄉僻壤,透過讀書考試而翻身,應自父親始。

我們在朴子街上的故居,大廳的牆壁常年懸掛曾祖父(即祖父黃柔的父親)身穿官服、頭戴官帽的巨幅畫像。小時我每天盯著看那幅畫,一直認為我們出身清朝官宦之家。1977年左右,我已在台大任教多年,父親自日本來與我小住。有一天我問起曾祖父是當了清朝的什麼官?父親說:「那是阿公找畫匠來,憑空想像出來的畫」,意謂曾祖父的畫像是靠畫匠一枝筆「官袍加身」的。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短短四個字,混雜了人類社會千百層的意義,對於匱乏社會的人們,則飽含無數的期待、空想、失望、挫折、殘酷競爭、驕縱奢華……。

人生有很多必然與偶然,我不憚其煩的敘說父親1926年春天的偶然,就是因為那次的偶然,決定性的影響其後黃氏家族的命運。

六丶

父親在高等學校七年所受的訓練十分紮實。畢業後考上九州帝國大學,專攻德國文學(獨逸志文學)。但踏進社會養家活口的依靠,則是他在高等學校所學的物理化學。

1956年他被聘到菲律賓「馬尼拉造紙廠」當廠長,享有美金高薪。為期雖短,但憑藉的便是,他早年在高等學校理科打下的化學基礎,及其後二十多年的研發經驗。

高等學校雖分文理兩科,但基本上還是通才教育,德國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文學與西歐的古典音樂,深深吸引父親。這也是後來進帝大,違抗祖父要他學醫的嚴命,偷偷轉攻德國文學的緣由。他熟悉歌德、席勒的詩,一時興起,便用德文吟誦幾段;對古典音樂也有相當造詣。蕭邦、貝多芬、布拉姆斯、舒伯特等人的音樂,是他終生的精神養分。家中蒐集的黑膠唱片,足足塞滿三個書架。

父親年輕時亦涉獵繪畫。日治時期,台灣藝術家極少有作品入選日本「帝國展」。相對的,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則為台灣重要畫家作品發表的主要場地。1938年台展改為「府展」,由台灣總督府主辦。

父親題為《composition(構圖)》的油畫,曾入選第六回台展,用暗鬱的色調及抽象手法畫小提琴,開台灣立體派之先。另一幅《淡水風景》則入選第四回台展。時年未及弱冠。可惜後來為了謀生,這些天份與素養未能繼續發揮。但他留下的「文化資本」無形中造就了我們後代的文化素質。

父親這兩幅入選台展的油畫,都在台北高等學校完成。展覽時間分別為1930與1932,依序父親為17歲與19歲。[註4]

很早以前我就有這樣的猜想:父親1932年題為《構圖》的油畫,是台灣首度出現的抽象畫。這個猜想後來漸得藝評人士的認同。藝評家蔡潔妮則獨立提出:

「台灣的抽象畫發展甚早,透過水墨線條的靈性…透過形狀和顏色…,之後更將中國繪畫意境的追求和西方對時空意念的探討融為一體,創作出曲線,…早在1932年(昭和7年)第六回台展西洋畫部已經出現了一件,那是本地藝術家黃集榮的作品;莊世和亦投入抽象繪畫的創作,…」「…日本藝術界及陳澄波本人都已注意到從立體主義走向抽象藝術的雛型,比如藤島武二的《耕作到天邊》(1938第二回文部省美術展覽會)。另一方面,日本時代的台灣藝術家—-如黃集榮(1932)、莊世和—-在戰前已經進行了這種前衛藝術的創作。一般所認知的:抽象畫的概念是由戰後遷居台灣的中國藝術家所引進的,這並不正確。」[註S]

可惜父親兩幅入選台展的油畫,早已佚失,不知流落何方?現今看到的是黑白的圖錄,連原來彩色的畫面,都只能在記憶中懷想。

七、

日制高等學校學風自由開明,由於學生係一時菁英,社會皆十分寶貝。警察對高校學生亦十分尊重。林忠勝寫楊肇嘉、陳逸松諸人的傳記,提到學生半夜冶遊遲歸,警察不只不取締,甚至恊助他們翻牆潛回宿舍。

父親深受德國浪漫主義影響,思想尤其自由開明。在教育觀念方面,一反漢人封建的打駡教條,更排斥日本軍國思想的嚴苛。他對待我們小孩,從來不打不駡,尊重小孩。也沒有刻意要教導我們什麼,只是提供自由思辨的環境,看著孩子們自由長大。

相對於我的同儕,我非常幸運。1959年我從台中一中保送台大,選擇走進數學這極端冷門艱苦的領域。父親只說了一句:數學很難。友輩多人為了選擇自己興趣的科系,與他們的父母僵持,或抗爭多年。差距在於自由開明的思想,從來不曾在台灣社會生根。

高等學校另一特徵,就是全人教育,或至少是通才教育。不論主修英文,抑或德文,語文課每週佔了17個小時。目的在於栽培未來的菁英,讓他們有能力透過外國語文,毫無障礙的深入西方世界的文化。

1990年代初期,我規劃通識教育,擔任台大通識教育小組的召集人,赴各學院學系,進行溝通與說服。農化系的資深教授蘇仲卿,係台北高等學校晚期的畢業生。有次他在座中亦證言:日治時代的高等學校,做的就是全人的通才教育。

八、

父親一生除了音樂藝術文學都有涉獵之外,也依靠他在高等學校理科七年,打造下來的理化基礎,發明或開創很多東西,例如:非肥皂的前身原子洗衣粉、大甲草蓆草帽的漂白技術、台灣最早期的道林紙、香蕉果醬。

日治時代後期,父親在豐原翁子社經營興亞造紙廠,兼技術指導。這家造紙廠就是永豐餘的前身,因故轉由「何永集團」接手經營。[註5]

到六〇年代之後,父親更陸續發明紙鍋丶耐壓耐潮的紙箱、早期電腦的打卡紙。並申請到美日兩國專利。

1966年我赴美留學,途經大阪父母家。一日,父親邀我去他的辦公室説:爸爸用紙鍋煮麵給你吃。真的,很神奇,盛湯麺的紙鍋沒被爐火燒壞。我張大眼睛,不敢相信。台灣有一度也有紙鍋上市,但那是1990年代之後的事。前後有30年的時間落差。

1966年9月14日,我登機飛美。臨別前夜,父親找我進他臥房,在床榻邊說:「你明天就要啓程了,爸爸身無恆產,沒什麼可留給你。如果有一天你在美國生活潦倒,這是爸爸在美國申請到的專利。你把它賣了吧,換取一點生活費。」

九、

父親擅長日文、德文、英文。不慣白話華語(當時通稱北京話),唯諳漢文,亦喜京劇。書法有相當造詣,一生最欣賞的是乾隆時期台灣文人林朝英的字。自身則勤奮練字,運筆如飛,獨樹一幟。

我自幼耳濡目染,也多少接觸書法。父親善用軟筆,軟筆難寫,必須具備數十年功力。我缺少這種功力,只能用硬筆。

父親成長於大正年間,亦感染文化恊會的氣息,親人有參與農民組合者,如黃水金(我四堂伯)、李天生、褚鴻森之父(係父親舅舅,恊助李天生經營大榮鋼鐵廠)。父親本人不介入政治,但對弱勢者與台灣人數百年來坎坷的命運,則一直放在心上。1972年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父親寓居日本大阪,寫下中堂一幅:[註6]

      昔傳故國為蓬萊    歷來蒼生薄命哀

      孤島風雲激動中    天佑仙境何日開

(讀此詩宜用台語發音)

詩中憂情,五十年過去,依然是這塊土地未卜的命運。

1986年歲初,父親逝於家兄東照在大阪堺市的住宅。去世前,囑家姐靜惠將林朝英的書法,懸掛於病榻前。雙眼睜大,盯著他喜愛的字,好似點頭讃賞,隨即喘了一口氣,含笑而逝。

家弟德慈將父親骨灰,與母親、四妹的,三人合葬於加州半月灣half moon bay墓園,西向太平洋。我寫下碑文字句:

憶父—

             功在四野  德披八方

             紅塵落盡  猶聆蕭邦

懷母—

             南方大雁  來棲北枝

             衆鳥哺成  黃粱未熟

念四妹—

             笑如銀鈴  無限解人

             來似天使  去且無痕

─────────────

[註1] 為何分家會沒落?據父親告訴我,經營鹽場及購地置產,是靠祖父籌措資金,並四方借貸。及至分家,只分財產,不分債務。但當時未還之債務,仍多於三分之一財產。

[註2] 日本在台的現代化建設,應上溯自領台之初。1896年愛知醫學校校長後藤新平來台任衞生顧問,便開始規劃污水下水道系統,整頓環境衛生,控制鼠疫、天花、瘧疾等流行病;1898年後藤任民政局長,大規模培養醫事人員,進行土地測量、人口普查,為其後現代化的建設奠定基礎。這類記載有很多資料佐證。尤其大正年間,八田與一的水利與電力工程,更是耳熟能詳。(關於後藤新平的事蹟,參見鄭雅文編:《拓墾與傳承》2021)

[註3]  a.父親高校時期

b. 父親就讀九州帝國大學後期,由於祖父因故斷絕經濟支助,於帝大最後一年輟學回台。翌年1937,與母親陳淑媛結婚: 
c. 母親陳淑媛   
d. 中年之後的父親                  

[註4]

父親題為「composition」的油畫1932年入選第六回台展:

父親1930年淡水風景的油畫,入選第四回台展。兩幅畫皆在台北高校時完成:

[註5]日治後期,父親在豐原經營的興亞造紙廠,為後來永豐餘的前身。

[註6] 這是父親的墨寶,由年詢收藏: 

      昔傳故國為蓬萊    歷來蒼生薄命哀

      孤島風雲激動中    天佑仙境何日開

壬子元旦禱

黃秋影

父親提煉香蕉醬

留下的實驗筆記  

以下係本文作者的字,因自幼耳濡目染,對書法亦略有涉獵。偶替友人題字。作者用硬筆,父親用軟筆。字體氣韻各殊一途,南轅北轍。但父親的影子依舊存在。

美峰樓匾額,是作者與學建築的兒子年詢,合力完成的作品(2021)

[註S]

1.為什麼藝術史書寫低估了莊世和?

2.台灣洋畫美術史-從立體主義到抽象藝術

昔日的榮光(2022.03.05)

1、
恢復
俄羅斯民族昔日的榮光

歌頌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恢復
大和民族的
大東亞共榮圈

歌頌
大不列顛帝國的
不落日

如果每個民族
都要恢復 要歌頌
所謂「昔日的榮光」

殺戮便永無止盡

因為今日的每一塊土地
過去都曾經
被某個「偉大民族」佔據

那麼世界只能淪為
人間煉獄。

不要忘了
德國希特勒-羅森柏格
第三帝國的殘暴

法國拿破崙
革命帝國造成的災難
蒙古成吉思汗
一路砍殺
橫掃歐亞的鐵騎

還有
羅馬帝國
希臘亞歷山大帝國
⋯⋯

這些無一不是獨裁者
或專制帝王的「昔日榮光」。

2、
所謂恢復
民族的「昔日榮光」
便是殺戮

便是
強對弱不停的殺戮

腥風血雨
家破人亡。

只有愚昧無知的人民
才會陶醉於這種榮光
支持這樣的獨裁者上台。

3、
對於一個偉大的民族
什麼才是真正的
昔日榮光?

請聽聽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聽聽巴哈

聽聽
卡薩爾斯的
白鳥之歌

蕭邦的波蘭舞曲
彼得西格的百花今何在

請凝看
梵谷月光下的星空
達文西的莫娜麗莎

夏卡爾窗外的巴黎
畢卡索的格尼卡

再讀讀
杜思妥耶夫斯基的
卡拉瑪佐夫

托爾斯泰的
戰爭與和平
雷馬克的西缐無戰事
海明威的再見武裝

這些才是偉大的
昔日榮光

4、
不妨也朗誦
曹操的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 無枝可依

吟吟李白杜甫
還有
韓愈的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李商隱的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這些才是偉大的
昔日榮光

同時莫忘了
潛入
羅巴契夫斯基的世界
在那裡 過線外一點
會有無窮多條平行線

莫忘了
走進邁克摩爾的實驗室
思索愛因斯坦與
尼爾斯柏爾的量子爭議

這些才是
偉大的昔日榮光。

5、
真正的昔日榮光
必然是不朽

因為它們從往昔走來
穿過時空走向未來

未來還是會有無數心靈
接受這些榮光的陶冶
生命從中取得滋潤

他們長大 度過
真實的一生 然後老去
一代代 傳遞

昔日的榮光必然
永遠不朽
與人類文明同在

不是野心家鼓動的
殺戮
不是遺臭萬世的
「歷史定位」。

6、
另外
有一種不朽
那是大自然
一幅美麗的畫面:

蔚藍無垠的天空下
一大片金黃
寧靜 和平的麥田

2022.03.05發表於facebook.

烏克蘭國旗意象

小數點世界(2022.02.02)

這世間99人大白天閉著眼睛、不持枴杖走路,剩下的那1個人,則是瘋狂的理想主義者。

(理想主義即idealism ,亦譯為唯心主義)

人需要理想,為了要提升視野;但理想必須時時放回現實,去檢視與修正。理想一旦變成一種主義,尤其當它變成一種政治的理想主義,後果經常是巨大的苦難。

想想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如何變成殘酷集權的極端主義,帶來人間的浩刧。

宗教變成極端主義的危險,也一直是恐怖的夢魘。要記得:前後相隔一個世紀的Saint Bartolomeu大屠殺、1612-42新舊教綿延三十年的彼此殺戮、⋯、更早中世紀的宗教大法官更是滿手血腥。

也莫忘宗教改革家喀爾文下令處決醫學家Michel Servetus,只因後者發現血液在心臟與肺之間流動。Servetus擔心這樣的科學事實會觸怒基督教徒,改用筆名出書闡明,最終還是慘遭喀爾文下令燒死。

利益與概念,是驅使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大動力。但作為兩面刄,概念比利益更為鋒利。概念的執迷,不放回現實檢視,一旦與權力結合,動輒血流成河,千萬人頭落地。

歷史的教訓,就是人們不會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99 : 1。我們要把自己放在哪邊?

抑或,你我鑽進長長的小數點世界?成為觀照生命、尊重事實、而能獨立思考的個人?

然後用力,用力叫醒擁有整數世界的人們?

/黃武雄 2022-2-2,發表於facebook.

————
[註1]
友人問:
99+1不就是100了
為什麼還有零頭
可以容納第三種人?

說的也是。

但不用懷疑我的數學:
1+98.999…9987
+0.000…0013 = 100

99則因第二項
作四捨五入得來。


數學家的詭辯。

你或許還要問
那麼第三項呢?
nignigible?

對, 可以忽略。

哈哈。

[註2]
紀錄2022舊曆年
第一個夜晚

灰雲橫嶺 涼雨如絲

書後心誌(2020.01.22)

我們都漂泊於
世界之河
理性的殘骸 散落水面
自由與創造 在河灘擱淺

歷史喑啞失聲
嗩吶時斷時續 不搭調的吹著

失憶的行列 寥寥落落
從淒迷的星光下走來
穿過 寂寞的市集

—————-

寫了多年的三卷書
終於出版了

好多人是幕後功臣
我只能在心中感謝

即使在引言中
我對一些
幫過忙的人們誌謝
但他們也只是
上述集合的proper subset

這套書的內容
屬數學研究專業
探討「彎曲的空間」

書名《大域微分幾何》
分三卷 共七百多頁

上卷 Riemann 幾何基礎
中卷 活動標架法
下卷 幾何變分學

雖說談的是 艱深的數學
但每卷書名頁之後
我還是寫了一首短詩

藉由短詩
想跳出抽象數學的世界
滋潤閲讀者的心思

本來想摘譯
幾段泰戈爾的詩
後來還是自己寫了

封面是我與石苔的設計
看來有點嚴肅
但終究素樸莊重
反映了我自己
對這套書的期待

封面手稿的蒐尋與挑選
耗了我們很多心力
尤其是喜愛數學史的宗樺

書末有幾句可愛的
「校對跋」
是治鴻與亦行寫的:

“所有的科學著作都是推理小說
這是一份尋求聖杯過程的報告書”
—安伯托•艾可:
《一個青年小説家 的自白》
胡亦行、艾利歐

我好喜歡
兩位年輕人這幾個字句

他們是數學所的研究生
在最後這段日子
辛苦幫我編打與校對

書由台大Press出版
責任編輯恊芳説
博客來網路書店
已經可以購買

各大書店
很快會舖書
2/3可以上市

這両天我再抽空
摘錄幾段全書引言

現在先轉載
三卷書前的短詩

1、
上卷短詩:

—獻給 摯愛的人們

我們都漂泊於
世界之河
理性的殘骸 散落水面
自由與創造 在河灘擱淺

歷史喑啞失聲
嗩吶時斷時續 不搭調的吹著

失憶的行列 寥寥落落
從淒迷的星光下走來
穿過 寂寞的市集

———
首句破題 引自泰戈爾:〈The Gift〉”We are drifting in the stream of the world”

2、
中卷短詩:

如果歷史的墨漬
塗寫不出 孩子們的笑

如果暮色中的平野
只有遺忘的風

3、
下卷短詩

舞台的衣袖 辨不清
面目真假 憂傷漂流於街巷

山腳下的溝水 靜靜流過
橋頭坐著戴紅帽的幽靈

他仰著頭 用天邊的彩雲
編織燦爛的笑顏

原文出處

《小樹的冬天》簡介(2018.12.20)

有人問《小樹的冬天》要給誰看?小孩嗎?青少年嗎?還是大人?

昨天的臉書附有幾張內頁的文與畫,不妨細細的看。細看之後,你就知道這書是寫給誰讀的。

注意封面右上角有一行式子,上寫:
Good for: 12 <age <infinity
但十二歲以下的孩子,若看得下去,還是鼔勵他們看。沒有被壓抑過的小孩很有趣,他們不管懂不懂,會選擇性的沈浸在書中的世界,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我從來不敢低估小孩。

還有,今夏8月我在臉書談過一點書的大要,及團隊合作的紀錄。不幸被我刪除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找到當時未完成的底稿,聊錄於后。

黃武雄 2018-12-20

—————————-
《小樹的冬天》封底

當羅馬士兵持刀走向他,他正在海灘上沈思數學,…

「不要搞亂我的圓!(Do not disturb my circle!)」

這急切的聲音,是阿基米德最後的遺言。

你手上這本書,敍述一個冬天的故事,背景是1980年代。書中迴盪千年時空的夜語,人類偉大心智的遺跡:Zeno詭論、祖沖之的牟合方蓋、阿基米德的錐柱球、卡瓦列里無限小的無限和、…。

故事描寫四個孩子在村子裡恬靜的生活,他們之間日常的探索、思辨與互動。

小樹11歲,大目姐與玉芬16歲,成哥20歲。內容涉及:人的歷史與文明、大自然的孕育、遠眺的視野、⋯與不同的世界觀……。鏡頭聚焦於鄉野生活、教育現實、工作的價值、孩子的成長,還有數學。

數學是四個孩子互動的介面。

————-

年初,
新迪出版社老友
石飛益來訪,
談出書一事。

計劃出版
一系列
「白話數學」的書。

《小樹的冬天》
是第一本。
九月一日出版。
全書有3萬多字。

這幾天
我會慢慢介紹這本書。
上述封底是書的概略。

插圖是小雨畫的
畫得很有感覺。

責任編輯是卉君。
之後我會把
她的編後語
摘錄公開

譲臉友了解
此書出版緣起
請拭目以待。

封面是石苔與我設計
見貼圖。
喜歡嗎?

左側是河流
時間的長河
思想的嬗遞。

右下的色塊
是石垣
田野的抽象

也象徵不同思想
不同觀點的
對話、碰撞與累積。

但封面有些瑕疵
還待微調。

標題字是我手寫的
我與石苔合作得很好。

與小雨、卉君也是。
這幾個月弄這本書
雖然有點累

偶爾也難免沮喪
因各有主張

但整體說來
卻是愉快而難忘的經驗。

先這樣。

(原文出處。)